國際反欺凌日——不能再不及格的認知測驗

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每年的國際反欺凌日定在11月第一個星期四,今年是11月6日。

香港社會素來重視公平與和諧,學校普遍亦能正視並嘗試解決欺凌問題。不過,當我們直視數據,努力與現實間卻有無法彌平的鴻溝。新近調查指出,高達35%高小(小五至小六)學生宣稱曾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這意味着每三個孩子就有一個曾在害怕中成長,直接面對和感受到校園環境的「不安全」。嚴峻的現況不僅與教育界長期的努力背道而馳,更與現時政府致力維護安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格格不入。我們必須撕開表象,挑戰我們對欺凌的慣性認知和處理模式。

欺凌認知小測驗

不管你是學生、教育者還是家長,都請憑第一感覺回答:以下關於欺凌的觀點,你覺得是對還是不對?完成了,我們會一起核對答案。

第一部分:認知與行為本質
1. 欺凌只是孩子間的玩鬧,長大就會沒事。
2. 欺凌只發生在肢體上,動口不動手不算欺凌。
3. 欺凌只發生在校園內,放學後就安全了。
4. 欺凌別人的孩子本質壞,不可救藥,只能在畢業後由社會來管教。
5. 受害者只要學會反擊或不理會,欺凌自然會停止。
第二部分:旁觀者與事件處理
6. 旁觀者保持沉默,多因為害怕被報復,很難讓他們幫忙制止欺凌。
7. 息事寧人最好,只要制止了欺凌,事件就解決,狀況會自然改善。
第三部分:系統、政策與機構責任
8. 只要懲罰夠重(零容忍),欺凌就能停止。
9. 處理欺凌是個別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與其他教職員無關。
10. 為了保護孩子,讓欺凌者改過,受害者免於壓力,老師私下處理就好,不需要留下書面報告。

核對答案
上面十個觀點,有多少你覺得是對的?可惜,真相是十個觀點都不對。以下是說明:

1. 欺凌只是孩子間的玩鬧,長大就會沒事:欺凌造成的創傷可導致持續焦慮、抑鬱,甚至引發自殺念頭。欺凌產生的傷害持久且系統化,絕非無害的「童年必經階段」;
2. 欺凌只發生在肢體上,動口不動手不算欺凌:關係欺凌(如排擠、孤立、散播謠言)對心理健康的傷害一樣深遠。國際法規已把心理和關係欺凌納入強制應對範圍。香港的教師不宜以「小圈子無處不在」為藉口漠視;
3. 欺凌只發生在校園內,放學後就安全了: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已成為主流,它沒有地理和時間限制,使受害者難以逃脫,創傷往往更深遠;
4. 欺凌別人的孩子本質壞,不可救藥,只能在畢業後由社會來管教:欺凌行為往往源於家庭創傷、缺乏安全感或在群體中尋求地位的錯誤嘗試。有效的干預結合專業輔導,可處理背後的根源問題;
5. 受害者只要學會反擊或不理會,欺凌自然會停止:這是典型的「受害者責備」(victim blaming)。成年人有責任把學校建成安全環境,威脅該由機構來消除,而非要求受害者自行解決;
6. 旁觀者保持沉默,多因為害怕被報復,很難讓他們幫忙制止欺凌︰旁觀者沉默的更大原因,是他們認為介入是無效的,背後出於認為學校系統不會提供明確和有效的支援來幫助他們;
7. 息事寧人最好,只要制止了欺凌,事件就解決,狀況會自然改善︰受害者可能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學校需要強制提供創傷知情護理(Trauma-Informed Care)和持續的輔導支持。對於欺凌者,也該採取有理論支持的行為改進計劃以協助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8. 只要懲罰夠重(零容忍),欺凌就能停止:「零容忍」可能導致受害者因害怕被報復而不敢報告。有效的策略是結合「調解」,運用「復和」技巧,如「修復性對話」(restorative options)來修補關係和履行教育責任;
9. 處理欺凌是個別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與其他教職員無關:責任必須從個人轉移到機構/體系。學校必須有強制性的、全校參與的協議,確保所有教職員工都具備識別和報告的能力;
10. 為了保護孩子,讓欺凌者改過,受害者免於壓力,教師私下處理就好:國際上有效的反欺凌法規要求所有報告或目睹的欺凌行為都必須留下書面紀錄,這是建立機構責任、確保後續追蹤和應對法律查詢的唯一途徑。

我們深知,對於欺凌現象的誤解並不罕見,也不是源於惡意,而是因為我們缺乏系統化、與時俱進的應對框架。要有效解決35%孩童的成長危機,我們身為成年人,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共同打破這些阻礙改變的迷思。我們需要的遠不止是「好心人」,更需要一個有效的體系和一群挺身而出者。

對學生的呼籲:如果看到不公,請相信任何人都有權發聲。旁觀者的沉默,會令欺凌者誤以為他們的行為得到默許。學會使用安全的渠道(例如向你信任的老師或輔導員)報告,哪怕只是匿名,也可能拯救了一個朋友。

對學校和教育系統的呼籲:學校和教育系統必須為「挺身而出者」作後盾。清晰、強制的反欺凌政策必須包括:
1. 清晰的定義:讓所有師生知道「欺凌」和「玩鬧」的界線;
2. 48小時回應:對所有報告事件,學校應在48小時內啟動調查和回應流程;
3. 專業支援:培訓教師使用「修復性對話」和創傷知情護理來應對受害者,而非簡單的懲罰。

如果你是家長或教育工作者,請主動了解學校的反欺凌政策是否清晰、是否包含「修復性對話」機制,並與孩子討論如何安全地挺身而出。

國際反欺凌日不應只是一個提醒,而應是一個行動的信號。在你的校園、你的家庭、你的朋友圈中,從今天起,請選擇成為那個打破沉默、為安全發聲的「挺身而出者」。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