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財教育的啟思:從學習到實踐 從金錢到價值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二

 

身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已投身理財教育與生涯規劃推動工作多年,長期關注香港學生在財商素養與價值教育方面的發展,並曾獲證監會「你我的投資故事比賽」獎項及「十大傑出生涯規劃主任」等專業肯定。這些經歷進一步鞏固了本人對理財教育的教育使命——理財,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培育生活智慧與品格的歷程。

從政策層面看:教育局推動「全城理財教育」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於「齊心合力推動理財教育——2023年活動巡禮」致辭時指出,理財是一項重要生活技能,應從小培養。教育局過去數年逐步把理財教育系統化,透過課程改革、教學資源及跨界合作,完善學與教的生態:

● 在課程中滲透理財教育,例如「公民、經濟與社會」、「生活與社會」、「數學」及「基礎商業」等;
● 推行多元化比賽與學習活動,如「電子版『股壇達人』比賽2023」、「全港理財爭霸戰」、與消委會合辦的中學生消費者教育系列,以及「Project M²創意教案比賽」等;
● 透過夥伴協作,滙聚政府、專業團體、商界與非政府組織的力量,建立全城參與的教育共同體。

這些舉措不僅協助學生掌握理財知識,更着重培養他們在香港生活脈絡下的反思與實踐能力——從日常消費模式到金錢價值觀的選擇,從個人理財規劃到履行社會責任,逐步建立具公民意識的理財文化。

從教育實踐看:「財商入屋」讓理財教育走進生活

近日由本地慈善基金會推行的一項以家庭為本位的理財教育計劃,透過畢業禮及啟動典禮展示了香港理財教育在家庭層面的實踐成效。筆者有幸獲邀出席是次活動,深切感受到家長與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的投入與反思。

活動面向小學生與家長,採用遊戲化任務、家庭挑戰及互動反思的學習形式,旨在培養學生:

● 建立儲蓄及延遲滿足的習慣;
● 分辨「需要」與「想要」;
● 認識金錢運用與責任的關係;
● 以「100 Dreams」活動啟發學生探索與書寫個人夢想,並鼓勵他們勇於追尋目標,實踐理想人生。

這類以「家校協作」為支柱的課程設計,正好體現教育局倡導的「知行合一」理念。當理財教育從課室延伸至家庭,學生能在生活實境中自覺實踐理財價值觀。

對香港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種值得借鑑的教育模式——讓家長成為價值教育的合夥人,使學習在家庭中得以持續、深化與內化。

從專業視角看:培養「懂理財、會理夢」的新一代

理財教育的真正使命,不止於培養會算賬、懂儲蓄的學生,而在於塑造能負責任運用資源、具同理心與長遠視野的公民。

教育局與各界攜手推動理財教育,體現本港教育界對結合理財與德育的共同方向。理財學習不僅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更引導他們作出負責任的決定,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公民意識與全人發展精神。

筆者本身亦是一名家長,育有兩名子女——長子就讀小六,幼女就讀小二。日常生活中,我常與他們分享「3S 理財概念」:每次所得金錢的三分之一用作儲蓄(saving),三分之一用作消費(spending),三分之一用作分享(sharing)。我會讓孩子明白,儲蓄與消費主要是為自己,分享則是為他人。除此之外,我亦會教導長子了解「複息(compound interest)」的概念——愛因斯坦曾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讓他體會時間與堅持所帶來的力量。這樣的家庭理財教育,不僅讓他們學習金錢運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體會助人與回饋的意義。

在筆者多年的實踐中發現,若理財教育能與家庭價值、生活經驗及社會實踐結合,學生將更能體會金錢的真正意義:錢不是目的,而是實踐理想、回饋社會的工具。這亦回應了蔡博士所言:「理財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知行合一。」

理財教育是香港教育的未來命題

隨着教育局積極推動政策,以及慈善基金會在家庭層面的實踐,香港正邁向「多層協作」的新階段。理財教育不再是課程中的附屬內容,而是德育、公民教育與生活教育的交滙點,角色日益重要。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推動理財教育不僅是履行教學責任,更是培育下一代的契機。透過跨界協作、教學創新與持續反思,我們共同培養具備理財能力、敢於築夢的香港新一代,為未來社會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撰文︰林浩銘博士(教育博士)
現為中學助理校長及生涯規劃主任,兼任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及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校友會副會長。致力推動創新教學、學生生涯規劃與教師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