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邁向網絡欺「零」世界

2025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絡時代為大家帶來許多方便,同時亦衍生不少問題,如假資訊泛濫、沉迷數碼世界而與人面對面接觸和溝通大大減少,甚至出現嚴重影響受害者身心健康的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等。

據香港青年協會(青協)2023年調查,在3488名12至24歲受訪年輕人中,逾五成曾遇網絡欺凌;一成八自稱曾成為被攻擊對象。2024年,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調查指出,逾四成人曾因受欺凌而出現輕生念頭。

這次找來專家解構本地網絡欺凌情況,以及受害女學生親身道出欺凌造成的傷害之深。

年輕人每天生活離不開網絡,不可能要求他們完全脫離數碼世界以避開欺凌,這只是斬腳趾避沙蟲。要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宜先了解香港的狀況與反映的現象。

青協《指南》夠實用

今年7月,青協出版書籍《解碼網絡欺凌:實務與介入指南》,內裏提到網絡欺凌常見手法有四種:公審及「起底」;假扮受害人並於網上散播虛假訊息(即「借刀」誣陷他人);惡意與侮辱性留言;惡意改圖(即「移花接木」)。相信讀者對此四種手法不會感到陌生。

原圖

《解碼網絡欺凌:實務與介入指南》一書有該議題的詳實資料。(受訪者圖片)

青協督導主任陳英杰(Andy)受訪時指出,前文的數據「逾五成曾遇網絡欺凌」,「遇」的意思包括自己是受害人,或見過、旁觀過,又或曾經參與,因此牽涉在過程中處於不同位置的人,「逾五成,可見此事之普遍。另外,超過四成受害者曾經有自殺念頭,反映網絡欺凌的傷害可以很大。」Andy如是說。

原圖

青協督導主任陳英杰表示,網絡欺凌比非網絡的「一般欺凌」多了兩個特點:無限擴散,永久保存。 (吳楚勤攝)

網絡欺凌比起從前未有網絡時的「一般欺凌」多兩個特點:無限擴散,永久保存。

Andy表示,一些憎恨言論、人身攻擊,甚至披露別人私隱資料,內容能夠無限地傳播開去。此外會留下紀錄,令當事人容易經常想起當中留言、細節,從而影響情緒,有機會導致受害者出現焦慮、不信任他人等情況,或會對人生失去希望,不知道如何面對群體。

「因為對學生、年輕人來說,群體是很重要的圈子,當他們對群體失去信任的時候,會覺得人生好絕望,甚至可能產生輕生念頭,這是欺凌和自殺的關係。」他強調不少學術研究都有進行相關調查,發現受欺凌是自殺的高風險因素,所以網絡欺凌十分值得關注。

全世界各地方都有網絡欺凌現象,那麼香港的情形有什麼不同之處?

紐西蘭、澳洲等地,設有網絡欺凌相關法例,意思是受害人被造成身心傷害後,他們可從法律途徑、通過刑事方式追究;香港關於網絡欺凌的法例相對少,例如有「起底法」,即《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如未經別人同意而披露其資料,透過起底網絡欺凌他人,會觸犯法例。然而,在網絡上煽動群眾,例如逾百網民侮辱某人的性取向、工作、外形等,令受害人非常不好受,甚至可能製造一些謠言,這些狀況則很難遁法律途徑追究。外國的網絡欺凌法例產生阻嚇性,令情況某程度上受控。

旁觀者間接參與

至於最常見的網絡欺凌類型,Andy說是「公審」。公審的意思是,將自己認為不道德、不滿意的事情放上網指控別人,再帶風向,讓網民圍觀吃花生或踩多腳。最近,此情況較多出現在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媒體Threads之中。

見到網絡欺凌,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選擇「冷眼旁觀」不介入,「第一,明哲保身,他們害怕成為受害人。看見公審事件,或許覺得當事人做的事並非錯,但風向已經一面倒,如果衝出來維護當事人,怕自己也變成被欺凌的對象;第二,有些網民同理心不足,因為網絡世界始終不用露面,有一種『去人化』效應,令人們的同理心減低,好像看一則新聞、報道,尤其對公眾人物,他們更加覺得吃花生算了,比較抽離。」

原圖

網絡欺凌在香港不罕見,圖為其中一位受此困擾的青年。(受訪者圖片)

 

不過,別以為冷眼旁觀就真的沒做任何事,因為某程度上旁觀者亦已做了一些動作——增加view數,會影響演算法,以致間接貢獻及參與了欺凌事件。

那怎樣抵消或補償?方法是如果發覺情況或事件有問題,屬於欺凌,可向平台舉報。多人舉報,平台會審查,若真的發現不妥,會將其下架。這可減低網絡欺凌繼續擴散,從而減輕對受害人的負面影響。

留意平台潛規則

學生如遇見網絡欺凌,可向相關機構或校方求助。雖然學校老師所受訓練主要是教學,處理網絡上的衝突非其專長,但校方也可找外力幫忙,如青協「uTouch網上青年外展服務」已很緊密地跟學校合作,可提供專業支援。

Andy說:「我們跟Meta有合作關係,能透過通報機制,去告訴Meta這是欺凌事件,影響受害人。無論是否擴散得厲害,Meta經過我們的把關,會跟我們配合。」

原圖

用家可留意不同社交平台的「潛規則」以減少誤踩地雷機會,譬如Threads比較接受放負,另一些平台則並非如此。(網上圖片)

現時人人皆用社交媒體,他建議大家留意不同平台的「潛規則」。有些平台比較接受用家放負,譬如Threads,因為多年輕一代用家,而他們較多表達「emo」,即憂鬱、低落等感受;如在一些歷史較悠久、用家年齡層較大的平台放負,可能被批評不夠成熟、「咁都呻」。所以宜了解各平台未必明文寫出來的「潛規則」,亦要留意這些規範會隨時間改變,如此可減少誤踩地雷備受攻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