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需及早 日後少煩惱》
坐對着塵封已久的豬仔錢罐,我想不起上一次往裡面投錢是什麼時候,只依稀記得這是爸爸在我八歲時送給我的禮物。漭漭記憶裏有一句來自爸爸的話刻骨銘心:「你現在就應該開始理財。」我當時一臉茫然不解,咦?什麼是理財?我又沒有錢,理什麼財?於是我把豬仔錢罐放在一邊,沒把這當回事兒。母親每天給我十元錢,我立馬就能花完;祖母給的零用錢都被我拿來買心愛的玩具,還向爸爸伸手要零用錢。爸爸批評我大手大腳,我就生悶氣。
我就這樣用錢如水,揮霍無度地度過了兩年時間,一點兒不懂得理財、儉省。兩年後,父親經營的日料店因為敵不過鮭魚風波的打擊而倒閉,日子變得暗沉。爸爸資不抵債,每夜寢不安席,媽媽幹起兩份兼職夜以繼日地工作,奔波勞碌。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裡,而此時的我能做什麼?我又做得了什麼?我也想為爸媽出一份力讓他們遠離苦楚。特別是當爸爸一張一張地數着我需要交的學費時,那十張百元鈔票顯得格外的厚重,沉沉地壓住我的喉嚨,讓我不禁凝噎,鼻子酸溜溜的。這些錢理應拿來還債,卻花在我身上,我卻幫不上什麼忙……所以我開始反思自己:如果我一直以來把媽媽每天給的十元錢存下,一年下來就有三千元,還沒包括祖母給的零用錢,那麼我就能替自己交三年的學費,是不是就能幫父母分擔一些壓力了呢?也許媽媽能少奔勞兩個小時,也許爸爸能有一個晚上能入眠……我為什麼沒聽爸爸的話開始理財?我後悔莫及,只有愧痛和內疚。
誠然,理財需及早,日後少煩惱。我們的認識誤區常有,自以為管理財務是日後工作了才需要進行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理財觀念需要趁早養成,理財規劃需要及早開始。我作為高中生,沒有固定收入,主要依靠父母給的零用錢過生活。其中,我們該反思的是:是否我們得到多少就要花費多少呢?不是的!我們是懂事的新青年,必要的花費有多少早就心中有數,剩餘的錢便可以存儲下來。
於是我開始理財,我在現今階段的理財方法很簡單,只需要把30%的金額存儲起來。其中20%為定期的不可動用金錢,10%為活期的可動用金錢。我可以把自己想象成銀行。例如家裡人今天給了我100元,我會把20元存入不可打開的儲錢罐,10元放在可以打開的錢箱,以備不時之需。另外,80元是我一天開銷的「死線」(70元+10元),因為20元存定期的已經無法提取出來使用。因此存款日益增長,直到一段時間過後,我就會發現:需要的東西愈來愈少,開銷便愈來愈少,直到再也不需要用到活期裡的錢,最後三成都能存下來。積年累月地使用這個理財技巧,日後定能如魚得水。步入社會有了工作,我可以在銀行存款,甚至輕鬆地把定期存入佔比提升到30%,活期存入佔比提高到20%,只因我早早有了理財的習慣。
如今是數字經濟盛行的時代,電子貨幣和數字貨幣的興起,更讓人們產生衝動消費的行為。一些不懂得理財技巧的人常常把僅有的資產消耗得殆無孑遺,最後模糊了消費觀念,變得窮途落魄,一蹶不振。我們因此更應該學會如何理財,開始理財!
無意間,我拭了拭面前滿盈的豬仔錢罐,囅然一笑……
「喂!最近又有新手機出了,配色特別潮!」
朋友聲線伴隨課室嘈雜,由遠而至,闖入耳際。我皺起眉頭,一陣焦燥。話語的尾音順着脈絡,淌入胸腔,往返回蕩,使我胸悶不已。
「新潮,新潮,追潮流有意義嗎?」
我家境不佳,往往沒法追趕潮流,自幼對物質所需甚少,餘錢大多存起,但這,卻令我與周遭格格不入。
我勉力壓下心湖泛起的點點波瀾,面上故作平靜,一副雲淡風輕,回首應道,「是呀,你又買了?」「猜對了!一萬八千多,潮吧!」朋友從腰間掏出他所言之物,置於手心,那物事伴隨他肢體擺動而晃動不已,課室昏暗的淡黃燈光映落其上,閃出點滴光芒,水波流轉似的。我定神一看,模樣大相不差,不見改進。我只感這毫無意義,但我卻見,朋友面容上展露的,滿是滿足、快意。
有時,我還是不解,人們這般盲目地、瘋狂地揮霍金錢,從中獲得滿足,這真的值得嗎?又或是,是我錯了?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他們面前,我好像永遠抬不起頭。
下課鈴響起,我順着人流,步出校門。朋友笑容與他手中新潮物事在我腦海交替閃過。隱約間,我更從中察覺,那不經意的炫耀和高傲。這使我內心陣陣刺痛,彷彿有極細的針在我心臟一次又一次往返穿刺。而我亦為此神不守舍,步履隨意地走在回家路上。
我和他們之間,彷彿隔了一層看不見、摸不着,卻又深厚無比的隔膜。我想知道,那究竟是什麼……
我仔細去看,漸漸地,我看不見所謂潮流,所謂消費,在那隔膜間我只看見那背後墨黑色的恐怖,那不見天日的消費主義,那一雙無形的手。
打開家門,我不再多想,梳洗後便躺臥床上,放空心神。然而,門口把手咔咔作響,倏忽間,我心生不妙。門應聲而開,是母親,她面容依舊。但又帶着些許異樣感,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大相不差,但細看之下,卻完全顛覆了此前的感覺。
「媽,怎麼了?」
「唉……我失業了,這下家裏的生計……」
母親這番話語,驚雷般落入耳旁,使我不禁失神,一陣恐慌,彷彿天之將墮,地之將裂。但在這徬徨中,我腦海裏閃過一剎那希望的光,那是我昔日節省下來的錢。
「媽,不用擔心,我這還有一點錢,你先用着。」
母親怔了下:「你這錢怎來的?」
「媽,我知道理財的重要,它可以為我們防備不時之需,在必要時提供資源給我們緊急調配,減少我們付出的代價,又可以豐富我未來的可能性。所以我有空就做兼職,正所謂滴水可成河、人生應儲蓄,再加上我也不愛亂花錢,就這樣一點一滴積攢下來的。」
母親笑了,那是雨後最初的陽光,從悄然裂開的雲隙中瀉下般的微笑。我也笑了。此刻,我不再懷疑自己的理財之道。
我想,金錢,是勞動成果的象徵,是社會權力的具體化。我們應謹慎使用,避免浪費揮霍,今後更要學習投資,多看理財書籍,及早了解生財、理財之道。並將金錢運用在有意義的事物上,為我們的人生增添亮色。那潮流、那用以炫耀的一切,我早已不再介懷。
《理財人生》
「理財」字面意思無非就是管理財產,但「理財」就好像哈姆雷特一般,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我奶奶常常告訴我要把零花錢或新年紅包的錢拿一部分出來放進定期存款裡面;而媒體常常宣傳自家的理財產品或叫我們拿去投資、買基金。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的回報率都少得可憐。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月光族,每一年都會把錢好好管理,想起六年前第一次把2000元新年紅包存進銀行,當時這筆錢可是一筆大數目,大部分市面上的產品都不在話下。可惜「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時光的流逝讓這原本的2000元到如今只能買得起極少數的產品。可我明明存進定期存款了啊?為何到頭來卻變得不值錢?在我的細心研究後發現,儘管定期會有一定的年利率,但這卑微的回報在通貨膨脹面前不堪一擊。難道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着積蓄跑不贏通貨膨脹嗎?在我的不斷嘗試下,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見聞。
事實上,老一輩常說的存定期是個正確的作法,但只是對了一半,竟然我們知道定期跑不過通貨膨脹,那為何我們不能把一部分定期拿出來投資呢?過去一年,我為了確保我在考上大學後能自力更生,我嘗試了不同的理財方法,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嘗試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
首先我會把理財劃分為三個盒子,第一個盒子是為了能夠維持日常開銷而設立,自然需要的回報率無需太高、第二個盒子則是增長盒子,是用來投資作用、第三個盒子則是消費為主,無需有回報。
每當我得到一筆錢的時候,我便會把其中的25%放進第一個盒子,確保我能夠有充裕的資金滿足日常需求,當然也可以短時間內用來應付突發事件,這個盒子一般都是存銀行,年利率只要3%即可。
然後我會把25%放進第二個盒子,這個盒子就是用來錢生錢的盒子,也主要是靠其來打敗通貨膨脹,這個盒子的錢會拿去投資ETF。所謂的ETF簡單點說就是同時購買世界500強的股票,因此不會因為某家公司的原因而虧損,年回報率有驚人的15%。當然投資講究的是「無心插柳」,我們不應每天看着毫無增長的綠線焦頭爛額,投資猶如馬拉松賽,只有當你堅持得越久,利滾利的效果就越明顯。而剛開始的十年都不會有太大的起伏,這也就說明了這個盒子的錢是不可以取出來的,要等到成家立業或有親人故去才允許動。
最後那50%則是用來體驗生活,人生在世,很難做到如陶淵明那般「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超凡脫俗,也很難如「少慾則心靜,心靜則事簡」般瀟灑自在。我們終究是要體驗生活的各種事物,以豐富個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這50%的資金可以隨意揮霍,去買心儀的事物。雖然說現階段並沒有為我帶來爆發性增長的財富,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今天播下的種子在未來終將成長為茁壯的大樹,同樣得益於目前的理財方法,我不會再揮霍無度,也無需因財政問題而無心向學。
或許從百分比很難真正感受到這個方法所帶來的理財效益,正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只有當我們真正去嘗試該事物,從中吸取精華而褪之瑕疵,才能把該項技能真正化為己有而有「下筆如有神」般透測。也希望各位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理財方法以「豐年留客足雞豚」。
文章經編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