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的動機

2024年04月08日 星期一

 

#學術瑰寶#

無論學習什麼,動機強弱與否,都會直接影響學習成效,學習外語也不例外。

有研究指出:說兩種語言的人比只說一種語言的晚四年半患上癡呆症。會不會有人因此而勤學外語,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學外語的動機(或理由)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不平凡。試看以下法文課的片段,即可見一斑。

話說一位法文教師某天心血來潮,想找出班裏學生學法文的動機,怎知首五名學生想也不想,立刻報上以下理由:

.我喜歡法國酒和電影。
.我想要唸法國文學。
.我喜歡法國產品:香水、乳酪、巧克力等。
.我將來想念服裝設計。
.我非常喜歡法國歌曲。

以上答案全都是因為喜歡法國文化而學法文。

倒是最後作答的學生竟作驚人之語,自豪地說:「你們學習法語的動機太平凡了,我想娶一位法國妻子。你們覺得如何?」為愛情而苦學(巧學)「橫行的洋文」,恐怕世上沒有動機比這更「integrative 」的了。

其實以上對話不過是來自我手邊的法語課本,可是虛構中見真實,真虧得作者還想出這麼風趣的結尾。

現在不妨看看一個真實例子。馬克思的母語是德文,刻苦學習了十多門外語,有幾門還達到精通程度。他的學習動機異常強烈,實源於其人生信念:「外語是人生鬥爭的武器。」值得一提的是,看德文原文(Eine fremde Sprache ist eine Waffe im Kampf des Lebens)或英文譯文(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更能領略原意,即在他的母語思維裏,多掌握一門外語,人生就多一副武器。這樣看來,馬克思真是廣東人所謂的「周身刀」了。

馬克思的比喻不無道理,可是讀來卻「硬崩崩」的。倒是George Steiner的比喻讀來叫人心馳神往:「Every language opens a window onto another world.(每門外語都為另一個世界開啟一扇窗戶)。」

所以無論你學何種外語,只要你覺得從中看到一個更廣闊、更精采、更自由的世界,這種感覺是很幸福的,也是學外語的最大動機和收獲。

 

撰文︰魏寶雲博士
香港都會大學人文、語言與翻譯學系助理教授


#魏寶雲# #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