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中文科閱讀卷甲部範文攻略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香港中文科考評一直以來都呼應教育改革的精神,敢於嘗試創新。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學語文科考核,開局時是五卷,後來三五合卷成四卷,今年「四變二」後只剩卷一閱讀和卷二寫作。身邊有不同聲音,有人認為是「撥亂反正」時,自有人慨嘆「辛辛苦苦十幾年,一朝返到解放前」;沒有想法的人抱觀望態度,積極籌備的人希望走在趨勢前,成為考評大潮的弄潮兒。本文嘗試用對話體,描述部分從卷一甲部觀察到的趨勢,分析題目,希望助讀者拆解全局,不論是哪種態度,都可參考。

 

問題一︰甲部如何從「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雞肋」,變成「兵家必爭之地」呢?

甲部自面世以來,都佔卷一的百分之三十,故甲部的重要性,隨着卷一佔比升沉︰

年份 2012至2015 2016至2017 2018至2020 2021至2023 2024
卷一佔比 20% 24% 24% 32% 40%
甲部佔全卷 0% 0% 7.2% 9.6% 12%

從上表可見,近年甲部變得愈發重要,畢竟它佔用了相當多的教學時數,已不可能像剛面世時(7.2%)和卷四(14%)當中考即時發揮的個人短講(7%)或極受同組表現影響,有如賭運氣的小組討論(7%)相若,更非開始時一些人所說只是使學校教學有所依據,讓學生知道中文要溫習云云。

應對策略:
甲部是「有得讀」的唯一部分,意味着,只要肯下苦功,必有收成。問題再刁鑽,也離不開課文,即十二篇指定文言篇章本身。換言之,「熟讀深思」是必要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考生熟讀、深解、背誦全部篇章,即有望憑它為卷一「打底」。

下表則告知我們,當中每分愈發重要︰

年份 2018 2019至2020 2021至2023 2024
甲部佔全卷 7.2% 7.2% 9.6% 12%
甲部總分 30 27 24 21
甲部每分佔卷一 1% 1.11% 1.25% 1.43%
甲部每分佔全卷 0.24% 0.27% 0.4% 0.57%

考評局並沒有公布過中文科劃分各級的分數線,但不少考生購買試卷後,會在網上匿名公開自己的分數,讓熱心人彙整出分數線。根據網上資料,2018至2023各屆的中文科卷一,各級平均相差5.3%,最少是4%;全卷各級平均相差4.9分,最少是3.5分。換句話說,如果這情況持續,甲部的字詞語譯全對與全錯,已足以在卷一產生平均不少於一級的差別;甲部兩條問答題大概6至8分,今年全部三條問答題滿分可達10分;認真作答和不認真作答,若能拉開6至7分距離,已足以拉開全科中文平均不少於一級的距離。

應對策略:
態度上不能輕視甲部,該在本篇提及的考核要點細加留意。
一、字詞翻譯題:文言文考核的字詞,是可以準備的常用詞。問題是:考生,你願意花一點時間麼?如答案肯定,那就不是難點;
二、問答題的重要性,加上是日常課業所在,學校不會迴避。問題是:考生,你願意認真聽老師分析嗎?還是只等老師講完或展示答案,抄了背了便算?

 

問題二:2024年的卷一甲部主要考了什麼內容?

用質性分析,內容涵蓋了各種基礎知識和能力︰

題號 佔分 題型估計 考核重點
1(i) 1 詞解 掌握常見文言字詞。(代詞)
1(ii) 1 詞解 掌握常見文言字詞。(範圍副詞)
1(iii) 1 詞解 掌握文言常用字詞。(通假字)
2(i) 1 是非 記誦詩句,掌握詩詞體例中押韻的表現。
2(ii) 1 是非 記誦詩句,掌握詩詞體例中押韻的表現。
3(i) 1 選擇 理解文章重點,根據文意判斷說理手法。
3(ii) 1 選擇 理解文章重點,根據文意判斷論點。
4 2 短答  理解文章重點,根據文意判斷詞意,並參考示例,用相應答題技巧表達出來。 
5 3 長答 理解文章主旨,應用和說明能力。
6(i) 1 選擇 辨析文句運用的修辭手法。
6(ii) 1 選擇 辨析和歸納內容重點。
7 3 長答 理解文章重點,根據文意比較、鑑賞和說明能力。
8 4 長答 理解文章重點,比較和說明能力。

從上表可見,當中知識部分,主要在於文言常用字詞、文章中形成對比的重要概念和關鍵概念的意思。

應對策略:
各種基礎知識和能力,都是出題的基礎。萬變不離其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非、選擇,考學生判斷能力;短答、長答,考學生理解、比較、說明、鑑賞等不同能力。如能認真對待平日練習、測考,公開試當可順利過關!

 

問題三:文言常用字詞經常考,今年有沒有什麼要留意的地方?

今年可謂是考基本的,而且有點「翻炒」意味。這一方面符合疫情復常後預設考生的語文能力未回復到疫情前,這個對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可能有障礙,教育界同工們要努力;另一方面也符合考評局重視基本能力,且有繼承傳統的美德,也有「操卷有益」的暗意。

由1986年香港中學會考開始作統計所有字詞語譯,計上今年:

「是」字考過3次,全部是代詞,上兩次是1999年考《論仁》「造次必於『是』」,以及2019年劉熙載《海鷗》「以『是』觀之」。在以往考過的字詞語譯原文句子中,即使該句不考「是」字,「是」字這種用法也有其他用例10處,在十二篇文言指定經典篇章中,「是」字出現了超過30次,絕大部分都作此用法,所以可謂是基礎。

「率」字是範圍副詞,雖然未考過這字,但是意義極接近,解作「全部」的「咸」、「悉」都考過,可見也不少見。十二篇中有的「『凡』可以得生者」也可解作「一切」,「『舉』以予人」、「『畢』禮而歸之」可解作「全」、「完全」,還有意思相近的「俱」(通假字為「具」),可解作「一起」或「全部」,都很常見。

「華」字是通假字,正如上述的「具」字,字詞考核中也多見。考場外總有考生拿通假字表,臨急背誦,實在誇張。通假字是文言常見現象,辨析屬基本能力,背誦無益。應試溫習方法是先縮窄範圍,例如每次五個或十個,再善用電子工具,在範文或其他文言材料的電子檔案中,搜尋當中句例,再判斷是否有通假現象,並辨析其意義,跟老師核對答案。

統計2018後歷屆文言字詞語譯,考生平均得分剛好是50%。有心入讀大學的學生,該當以超過這個數值為溫習目標。

應對策略:
考生不妨留意十二篇中的常見代詞、副詞,作為基礎。若有餘力,更不妨留意其他考過的代詞和副詞,以及其他相關的,特別是時間代詞,歷屆考過「嚮」、「鄉」(「嚮」、「鄉」、「向」相通,都解作往昔)、「俄而」、「有頃」、「須臾」、「方」、「甫」、「訖」。
背誦字詞表費時失事,功效不彰。治本之法,仍是多讀課外篇章,養成閱讀文言的良好習慣。文言不難,並非空話。古今不乏短小有趣的文言小故事,如《世說新語》,日積月累,看多了,自然手到拿來;也可以讀淺近的文言,如《三國演義》,有興趣時,再進而讀更深入的作品,如筆記體短篇作品《閱微草堂筆記》。

 

問題四:今年考押韻,很難嗎?學生要學習寫作詩歌嗎?

學生若有學習寫作古體或近體詩的興趣,實在難能可貴。學習過程中要廣泛閱讀,必能增廣涉獵,開張眼界。山谷老人黃庭堅說「韓文」、「杜詩」,「無一字無來處」,多讀或試寫,對於行文、運意、布局、謀篇、用字,乃至培養精讀能力都有莫大裨益。不過,考評局照顧一般考生,不會考很難,辨識押韻字詞,考的只是最基本語感,只要上課聽過老師朗讀,考時記得詩句,即可取分。

應對策略:
語文閱讀的學習,離不開寫作。詩詞也是,格律可在創作中自然學會運用,何須死記?現在不少詩詞名家,在網路上講授作詩填詞的方法,不妨花一點時間嘗試,體驗一下當中樂趣。在實踐中學習是最佳方法。況且,詩詞與散文最大不同,是「意象」運用,常用比喻、象徵等文學手法。如果真正學會了這些手法,對解讀乙部白話文部分,不僅有百利而無一害,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分數。 

 

問題五︰留意到選擇題,在21分中有4分,也算不少,是常態嗎?有什麼要留意?

各種題型的佔分,筆者另列一表如下:

題型 詞解 是非 選擇 短答 長答
分數 3 2 4 2 10

2020年的試卷,出卷時未必已知疫情,所以只有2題,在27分中共佔4分,15%。2020-21是疫情最嚴峻的一屆,故2021年的24分中有4分為選擇題,但也有4分判斷題,佔33%。2022和2023年,疫情消減,24分中有6分是選擇題,沒有判斷題,佔25%。今年21分中有4分,只是19%,但加上2分是非題,有29%,也不少。

選擇題也好、判斷題也好、是非題也好,先要確定討論範圍,不可逾越。幾個選項,字數雖少,但一定要精讀,如有字眼難解,更要審慎,結合上文下理和配詞等方法推理,並用答題技巧以助選擇。例如題3(ii)問及引文的主要論點,選項(1)「求學須摭取眾說方能集思廣益」——當中「摭取」對一般考生而言是生詞,但可用「取」字猜想可能和「獲得」有關;「須」字限制了求學必定發生的事,頗是可疑;「集思廣益」一詞較常見,一般考生不肯定時,可以先解出「集思」是「集合眾人想法」,「廣益」則可聯想《出師表》中相近的詞義,從而明白選項(1)講了求學的合理態度,但似與《師說》中的拜師精神不同,可先不選。

應對策略:
選擇題、判斷題、是非題……,儘管題目千變萬化,不同題型的解答,都建基於對篇章理解是否準確。理解則以考生能否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關。因此,熟讀,還須要思考。不發問、不質疑,那是死知識;懂發問,會質疑,那是活知識。學思並重,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善假外物,從師而問,由始至終,這些都是學習的本質。

 

問題六:問答題佔了10分,有什麼要留意?

21分中的10分是48%,可見考評局出題者苦心孤詣,要大張旗鼓,告訴考生論說能力的重要性。香港的大學本科課程,既重視專業實務能力,也強調研究,所以香港的大學生難以避開論文寫作。大學的論文,本質上仍是議論說明文,故中學生不論文科、理科,都宜練習論說能力,為升讀大學做準備。應考中國語文科時,如果考生在卷二寫作選了寫記敍描寫抒情文,豈不是避開了論說能力?所以多年前已有一種說法,考評局在卷一閱讀和實用文寫作的卷別,都會考到最基本的論說能力——這符合常理,也符合事實——高超的論說技巧就在卷二寫作論說題考核學生。

基本論說能力,主要是提出立場、提出理由(論點,最好是一句中心句),運用證據加以說明的能力。對考生而言,後兩者較難。從實際考評操作角度,考得愈具體易準確評分,所以會較偏好考問現實生活的應用例子或者比較。剛好今年的長問答題,不是舉例應用(題5),就是比較(題7和題8),十分「正路」。

以題5舉例,考生必須舉出一正確例子,否則可能全題不入品(0分),之後端視考生能否運用答題框架,例如能否清楚說明「小學」、「大遺」的當中矛盾,從而串連啟發,又如先講述學習上的困境,從而突出啟發等,以定高下。

以最後兩題比較題而言,考生宜先確立中心句,說出題7會否更理想的原因和題8兩個不同之處,再一一分述。當中考生作比較時,該先立定比較的角度,令書寫不致偏離。考生即使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也不要氣餒,須知這些題目平均得分,即第3級表現通常也只是30%上下,只要按上面的方法穩中求進,已勝過大半同年考生;答案最後若能點出何者較能呼應篇章立意,自然更出類拔萃了。

應對策略:
論說題,顧名思義,考的就是論說能力,而論說能力最重視說服力。何謂說服力?簡言之,有例子說明,且足以證明你的觀點,論說的觀點才能成立。假如考生平日習慣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見解,也從不反駁別人的意見,那麼,論說能力當然就無法建立起來了。習慣對各種知識提出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多跟師友討論,邏輯思維、論述能力就自然建立起來了!

 

總結及展望

眾所周知,閱讀卷甲部範文是唯一「有得讀」的部分,假如考生敷衍了事,不認真學習,實在浪費最得高分的機會。文體有古今,內容或有差異,但在篇章結構、表達技巧、修辭方法上,並無明顯分別。考生只要學習範文,而不局限於範文,記誦理解的同時,能留意古人的章法結構,作法修辭,以至文章的立意深淺,範文當是個無窮無盡的寶藏,再推而廣之,必受益無窮。同學,假如不想入寶山,空手回,認真讀好範文,絕對個最好的開始!

 

撰文︰

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

曹順祥
中學前中文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