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 學生以藝術創作關懷社區

2023年06月22日 星期四

 

過去3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防疫措施尤其口罩令,對不少學生的自信和溝通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位於屯門田景邨的中華基督教會蒙黃花沃紀念小學(下稱蒙小),最近跟推動藝術與科技融合教育的非牟利機構星愉願景(Wonders Initiatives)合作,於屯門市廣場完成全港首個以紀念疫情為主題的「亦後日常」展覽,通過100名小朋友的獨特視角及豐富想像力,畫出摘下口罩後笑臉,以及對生活的盼望,吸引逾萬人參觀。

去年上任的鄭家寶校長表示,展覽展示學生疫情期間的創作,「目標讓學生走出校園,接觸更多人,以藝術關懷社區。」

鄭校長指,「亦後日常」展覽作品來自三、四年級,共100位學生的創作。以兩名學生為一組,互相繪畫對方。「最有趣之處是,小朋友毋須摘下口罩,而是透過想像力,繪畫對方的臉。分組配搭的時候,可能把兩個不相熟的同學編在一起,他們未必見過大家真面目,充滿好奇!」

蒙小向來重視藝術教育,踏入校舍,便會發現地下操場及三樓圖書館門外,皆有色彩繽紛壁畫,計劃名稱為「牆中文化活起來」,由香港教育大學派出學生,與蒙小師生共同製作。

口罩變畫紙

訪問當天,鄭校長邀請藝術教育統籌梁芯華老師,詳細介紹該校相關課程。

梁老師耐心地解說,蒙小強調3個「I」,分別是Involvement 、Innovation及Interaction。「先說Involvement,指投入程度,學校透過音樂、視藝、舞蹈、遊戲等多元方式,讓學生投入學習。特別在疫情期間,社會氣氛沉重,口罩變成隨身物,想到應該為大家找點樂趣,我們決定將白色口罩變成畫紙,任由學生在上面發揮創意,例如畫上微笑圖案,每次拉開都有驚喜。」

由於藝術課程內容豐富,學生上得開心,試過午膳時間到了,竟然有小朋友向梁老師請求:「可否讓我畫完才吃飯呢?」

這一種投入和忘我,讓梁老師不得不佩服,她認真地說:「他們為了畫畫,真的會忘記時間和肚餓,我很欣賞他們的專注力、高效率!」

其次,Innovation即是創新,梁老師舉例說明:「過往用水墨、毛筆繪畫中國山水畫,現時轉為版畫拓印,然後中文科,要學生創作詩句,在作品上題字。又如音樂科與STEM課程合作,學生利用環保物料製作樂器,再一起演奏。」

她停一停補充:「學校着重創藝結合,譬如音樂科教電子作曲、演奏;視藝科舉辦網上虛擬展覽。另外,三樓圖書館外正在製作的壁畫,配合AR擴增實境,學生將來會用iPad拍出逼真景像。而且,未來推出微生物彩繪課程,培育蒙小設計師,利用3D Printer、鐳射雕刻機等製作各類AI產品,與時並進。」

終年成果展

疫情下,人與人因接觸減少而變得疏離。「所以更強調Interaction(互動交流),學校提供一連串平台,例如才藝表演、午間音樂會、藝術作品展,讓同學互相欣賞和評價。藝術課程亦主張以學生為中心,打破老師主導傳統,讓他們突破題目和創作框架,例如畫一間超現實房間,他們按照個人創意,自由決定比例大小等。」

藝術離不開社區連繫,除了舉辦展覽,梁老師表示,過去時常為區內幼稚園服務,譬如進行舞蹈表演、教幼兒彩繪等,關懷社區。她還透露,7月8日將會在校園內舉行「學生終年成果展」,歡迎公眾人士參觀,感受學生創意。

鄭校長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再優質的珍珠也須要打磨和拋光才能發出最迷人的光芒。2022年上任後,她除了添置硬件如「珍珠養殖池」,還帶來了蒙小PEARL課程,期望學生擁有五大特質,包括Perseverance(堅毅)、Excellent(追求卓越)、Appreciation(感恩欣賞)、Responsibilities(責任感)及Love(基督的愛)。鄭校長解釋:「以上特質透過服務學習、跨課程閱讀、主題學習日、歷奇訓練、四至六年級境外學習、資優訓練等,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機會,造就更大可能性。」

蒙小校本課程多元化,包括STEAM & IT課程、博學課及自理課。尤其自理課,學生自小養成良好習慣,提升自理能力。譬如高年級學生在學校自家廚房,學習無火煮食,鄭校長表示:「蒙小是香港信興集團創辦人蒙民偉先生1989年捐款建校,以紀念其先慈蒙黃花沃女士,因此,廚具皆由信興集團捐贈。」

一同接受訪問的譚敏珊副校長補充,今個學年開辦了親子烹飪班,邀請區內幼稚園學生及家長參與,由外籍英語老師教簡單煮食,譬如製作窩夫、三文治,由蒙小學生充當翻譯,或擔任助手,從旁協助。

譚副校長停一停續說:「自理課由低年級教起,從日常生活中鍛煉,教小朋友執書包、摺衫等,增強自我照顧能力,培養責任感。學校亦聯同社區中心等外來資源,包括安排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長者到校,教低年級小朋友生活自理,如綁鞋帶、縫紉等,達到長幼共融,讓孩子學會尊重和欣賞長者。」

培育同理心

1994年加入學校的譚副校長,是資深老師,她表示蒙小作為基督教小學,秉承母會「傳道服務」精神,以基督愛心為動力、以人為本的信念、積極進取的態度,提供優質全人教育,培育學生愛己愛人,回饋社會,貢獻世界。

「因此,開學有『敬師愛心日』,學生向老師表達謝意;現時本港雙職家長普遍,有些學生由公公婆婆等上一輩照顧,學校又於5、6月舉行孝親節,學生製作小禮物贈予家人,學會孝親。」她並指出,服務學習是該校重要環節,包括推行校內小領袖、各班「一人一職」,務求人人有工開,負責維持秩序、整理資源和處理雜務工作等。

「為增加學生服務社區機會,蒙小設有女童軍、幼童軍等制服團隊。2001年學校成立小義工服務團,曾探訪老人院、幼兒院、智障兒童學校。而高小推出服務學習課程,學生親手策劃、組織活動,分組到社區服務,然後反思回饋,促進學生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同時學會尊重他人。」

鄭校長回想有一個二年級男生,身形高大,有點脾氣。「於是,老師找他參加不同體育活動,發展潛能,又給他機會擔任小領袖、服務生,有次小息巡視走廊,維持秩序,不小心被人撞跌,他竟然冷靜站起來,像無事發生,原來服務學習讓學生快速成長,培育同理心。」

鄭校長還透露,未來計劃安排一、二年級學生回到幼稚園服務,教他們飲水思源。她去年9月上任,在蒙小時間尚短,由於代課教普通話,早與學生打成一片。「在我印象中,蒙小學生活潑、愛發問,有個二年級女生主動找我傾談,問我由屯門乘車到尖沙咀需時多久?乘什麼交通工具最快?於是我和她一起找答案。」

坊間有言「求學不是求分數」,鄭校長強調,除了豐富知識外,亦期望學生擁有多元共同能力,學會「求知、做事、改變、共處、自我發展」,應對世界變化,積極快樂地成長。蒙小向來深受屯門區家長歡迎,收生穩定,她透露今年收到大約70個叩門申請,她感謝一班教學團隊用心栽培、關愛學生。「較特別的是,每年老師安排家訪小一及插班生的家庭,了解他們日常生活,表達關懷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