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道會李賢堯紀念中學鄧錦明校長原任職工程師,中途轉行執教鞭,負責教電腦、數學和物理。他的教育理念是:灌輸知識同時培育品格德行,關顧學生身心靈,成為陪伴學生成長的「靈魂工程師」。
時至今天,他仍然親力親為,分享經驗,譬如在初中「家居技能」課程教學生做小木工,又引入不同類型活動,讓學生盡展潛能與創意,包括參與「綠色校園創想家計劃」。
李賢堯紀念中學2022-23學年主題為「身心社靈,活出豐盛」,經歷幾年嚴峻疫情,鄧校長鼓勵師生從逆境中活出豐盛生命,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譬如運動、發展個人興趣等。「未來,我希望學生學會承擔與責任,獲得更多動手製作、親身體驗的機會。」
鄧校長表示,學生向來積極參與環境建設,譬如創作校園壁畫,增添歸屬感。最近參與「綠色校園創想家計劃」,由奧雅納派出工程師義工來校指導學生,發揮創意。
「學生在設計思維工作坊吸收知識,再分組討論、構思不同改善校園方案,譬如就綠化環境議題,進行訪問,收集校長、師生意見,然後分工合作製作成品,過程猶如近年推行的STEAM教育,發展學生潛能,增強自信。例如有學生擅長美術,個性文靜,說話細聲,透過參與各種活動,慢慢成長,變得開朗,勇於表達自己。」
探討社區需要
鄧校長指出,設計思維概念是培育同理心:「科技、設計最終目的,就是以人為本,解決人的須要。」他計劃於2024-2025年度推出中三專題研習,學生以分組形式,探討社區須要。
「學校位處葵盛邨,擁有四十多年歷史,仍保留七十年代公屋,區內長者較多,期望安排學生觀察社區,了解長者生活所需,以創意思維設計方案或動手製作成品,改善問題。」
原來鄧校長在葵涌區長大,兒時居於7層高的徙置區,一家七口住在僅百多方呎公屋單位,煮食都在屋外,洗澡要到公眾浴室,生活簡陋。「五兄弟姊妹之中,我排第四,因為家境不好,大哥、二哥小學畢業便當學徒,每個月獲得津貼,包膳食住宿,減輕家庭負擔。姐姐讀到中五,感恩我和弟弟能夠升上大學。」
他憶述,小時候家中猶如小型工廠,每天放學完成功課便幫忙穿膠花、剪線頭,生活艱苦卻開心。
鄧校長讀書成績不錯,可是以前沒生涯規劃這回事:「聽見相熟同學報讀工程,我又一起報,結果順利考入港大電機工程系。」
大學畢業後他成為工程師,曾經參與港燈南丫島發電廠項目,印象深刻。「那時剛結婚搬入元朗居住,每朝乘巴士到佐敦道碼頭(現為港鐵柯士甸站住宅區),再轉乘廠船入南丫島,一星期工作6天,天天長途跋涉上班,周日還要到教會帶領團契。」
上班路途遙遠,讓他深感疲累,待工程項目完結,便決定離職。「自幼在教會成長,擔任過團契導師,累積不少與年輕人溝通相處經驗,於是想到教書。」
他清楚記得,至今仍有聯繫的中學校長跟他說過一句話:「你不做工程師去當老師,叫做靈魂工程師!」
鄧校長確是不折不扣的「靈魂工程師」,九十年代初,他首先踏進天水圍一間band 5中學(當年中學按收生成績分為5個級別,band 5為最差),成為中四班班主任。「在該學年,我已是這班學生的第三個班主任!」
初出茅廬,他年紀和學生差不多,無特別教學方法,亦未接受過任何相關訓練,只靠一顆真心,打動學生。「我深信學生本質不壞,雖然表面行為比較頑皮,只要耐心關懷他們,多與他們相處,學生覺得你真誠,自然信任你。」因為表現出色,翌年校長讓他負責輔導職務,更推薦他修讀輔導課程,一做便六七年。
後來他轉到一間band 1英中教書,學生都是精英。「我主要教電腦,最深印象中四級一對孖仔,他們是天才兒童,不用我教已經很出色,在香港電腦奧林匹克競賽勝出,更代表香港出外比賽奪冠。」他在這間學校工作十多年,晉升至副校長。2008年,他空降李賢堯紀念中學擔任校長,服務至今15年,仍樂於教學。
鼓勵做小手工
近年,初中推出「家居技能」課程,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包括執拾課室、熨衣服、洗廁所等。
鄧校長更親自出馬,教學生做簡單木工。「現今父母太寵愛小孩,有些小朋友根本不懂用螺絲批。所以我教他們動手做一個櫃,學會扭螺絲,也有校工幫忙,教學生縫紉。」
作為基督教學校,鄧校長除了致力推動STEAM,亦希望融入宗教信仰(Religion),變成STREAM,展現人文關懷。「學校特色之一是鼓勵學生多做小手工,譬如製作福袋或心意卡,送給老師、家人或社區,表達關心。」
學術以外,李賢堯紀念中學的體育發展不俗,過往學生於籃球、田徑、長跑等項目均有出色表現,栽培不少人才。「前體育科黎可基老師是長跑及田徑教練,曾經是渣打馬拉松全馬香港華人第一,培育了黃暐璁、魏賡等新一代跑手。」
黃暐璁是香港半馬拉松青年紀錄保持者,魏賡為2021年香港渣打馬拉松全馬季軍得主,也是2018年本地全馬冠軍,鄧校長回憶:「魏賡畢業後,有次回校做訪問,分享求學時期已愛上跑步。另外,現役香港籃球代表隊成員李琪也是校友,他在一所中學當體育老師。」
動腦有趣書籍
鄧校長理科出身,喜歡思考和發問,從前愛看《十萬個為什麼》,現在推薦學生閱讀《100件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這本書從理科、數學解說日常生活事例,譬如:為什麼過山車軌道不是圖形,而是橢圓形?烹調前拿着一條意大利粉兩端,把它折斷,原來會折斷成3段,都與力學相關,從有趣例子,引人多動腦思考。」
1998年獲得普立茲獎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也啟發他。「從文化、科學、地理等不同角度,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值得一看。」面對繁重工作,鄧校長閒時唱詩歌、聽宗教音樂放鬆心情,保持教育熱誠,繼續充當學生的「靈魂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