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是「土」還是「士」?

2023年09月13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無論大人和小朋友,小學時大概都有做過中文寫字冊(或英文copybook)的功課,在初小階段打好寫字基礎。現在,有些學校會安排小一至小六學生都做寫字冊,但初小和高小的分別在於初小寫字冊附有筆順,有些出版社會貼心地加上筆順說明,方便教師、家長指導學生;至於高小的寫字冊通常會抽去筆順,用作「詞語銀行」,方便學生累積詞彙,鞏固學習。

這些寫字冊一般是教科書編輯按課本或學校要求撰寫的。編輯完成內容後,接下來一連幾日校對小學六級廿四本寫字冊,從字形到筆順都需要仔細檢查。有時,編輯看着不同的中文字,突然間會發覺某個字變得彆扭陌生。這是一種心理學現象,稱為「語義飽和」,又稱為「字形飽和」、「完形崩壞」,最常發生在編輯身上,或者大家小時候做寫字冊時,都會有一剎那覺得某個字寫錯,又說不出所以然來。這大概也是「語義飽和」作祟。

提起寫字冊,詢問度最高的字總是「樹」字。電腦字形通常顯示「樹」中間上面的部件是「士」,但對照目前「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用的「樹」字,那個部件不是「土」,也不是「士」,兩個橫畫長短相若。所以,教師和家長經常致電出版社查問,「樹」字上方究竟是「土」字,抑或「士」字。

當然,學生從幼稚園已經學會了「土」和「士」,所以師長解說起來,學生也比較容易掌握。不過,如果把那個部件說成「土」字,那麼「樹」的其他部件都給埋在「土」下,不符合現實認知;要是說成「士」字,把「士」解作種樹的人,同樣不符合現實(樹不一定都是人力種出來啊)。況且,這兩個解法都有一個缺點:如果我們把「樹」中間的「壴」,減去那個像「土」又像「士」的部件,下面的部分便會字不成字,這樣不符合拆字的原則。

遇到以上情況,最好請教啞老師!根據《說文解字》,「樹」是形聲字,從木尌(粵音「豎」)聲。分解出來的「尌」是會意字,從壴(粵音「注」)從寸。從「尌」的字形上看,「寸」是一隻手的象形,拿着「壴」這個物件。那麼,「壴」是什麼呢?「壴」同樣是會意字,從屮(粵音「設」)從豆:「屮」是初生的草木,蘇武牧羊時去屮實而食之,可知「屮」應是可以食用的;「豆」則是古代盛載食物的器皿。所以,「尌」的本意就是一隻手拿着盛載屮的豆。如此看來,「壴」上面的部件不是「土」和「士」,而是「屮」字的變形。

不過,「樹」字部件多,初學的小朋友需要多花時間記憶。我們大可以折衷將「樹」分拆為「村」、「十」、「豆」等學生已經認識的字,再編成口訣「村裏有十顆豆」,甚至編成一個故事,讓他們先掌握好「樹」字的寫法,領略漢字有趣之處。日後,當他們學到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教師講解漢字的字形結構,再仔細拆解「樹」字各個部件的意思也不遲!

 

撰文︰張桂琼
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


#張桂琼# #六書# #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