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雖被稱為「大西北」,隨着近年快速發展,交通配套日益完善。鄰近YOHO Town的光明英來學校是74校網大熱小學,除了吸納元朗、屯門及天水圍區內學生,也有同學來自沙田和東涌。
該校不單學術表現出色,還照顧學生多元發展,近年增設航空學習室及舉辦航空課程,並致力推動環保教育,成為首個引入「微藻反應器」的環保校園,與時並進。
記者繞學校走一圈,可見四周大量綠化園林景致,環境舒適。位於地面一層的校長室採用大型玻璃窗設計,光猛開揚,更擺滿校友、家長捐贈的可愛毛公仔。
光明英來學校校長馮瑞德微笑說:「這些公仔都是用來哄小朋友,他們生日當天入來(校長室),可揀一份禮物!」
追溯學校背景,前身為光明及光大兩家小學,光大於1939年在元朗舊墟長盛街創校;光明則於1946年在大旗嶺開辦,至1972年,兩校合而為一,以光明為校名。隨着元朗新市鎮拓展,1981年9月遷至水邊圍邨上課,2006年9月再搬到元政路現址。
馮校長自幼在元朗區長大,是1977年光明畢業生,與學校感情深厚。「在我讀書年代,只是一間村校,總共7個課室。平日我會通山跑,喜歡和同學踏單車、打乒乓球,生活樸素簡單。」
母校給馮校長許多美好回憶,他特別感謝當年小學五、六年級的班主任何煦剛老師,啟發他投身教育界:「上一輩的老師比較嚴肅,何老師卻風趣幽默,上課時會分享人生道理、家庭樂事,而且相當愛錫學生,與學生關係融洽,並非高高在上。」
舊生校長友善親民
受何老師影響,馮校長走親民路線,延續恩師的教學風格,致力營造開心、積極校園氣氛。「我在1990年入職水邊圍邨光明學校下午校,是我第一份工,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工,眼前的小朋友,除了是我的學生,也是我師弟師妹。」
初出茅廬時,他笑言除了體育、音樂之外,幾乎所有科目都教過,最深刻印象是擔任五、六年級班主任,當時學生大多來自基層家庭,父母為生活日夜奔波忙碌,小朋友缺乏照顧和支援,作為老師便想盡方法,讓學生感受愛和關懷,提升學習動力。
「於是,放假相約學生回校收拾課室的圖書,我猶如大哥哥,和學生傾談、玩樂,漸漸拉近關係。這班學生相當生性,發憤圖強,後來成為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獨當一面。其中一位女生最讓我難忘,她社經地位不高,不過很想放眼世界,我推薦她參加CYC(公益少年團傑出團員甄選),成功獲選到新加坡交流,其後努力讀書,現時任職銀行高層。她感受到母校恩惠,所以安排子女在這裏讀書。」
熱心家長主動捐款
另有一位英文老師是馮校長的學生,有次街頭相遇,閒聊間知道對方想當老師,馮校長隨即招攬她回母校服務。儘管她已獲得其他學校的聘書,因情繫母校,答應了馮校長的邀請。
「每次回校,有如回家的感覺。」馮校長衷心感謝家長義工、教職員團隊與舊生的傾力支持,共建溫馨愉快、人情味濃的教學環境。
「尤其是家長們,一直以來全心全意幫助學校,為各種節日大型布置默默耕耘,曾經製作一棵4層樓高的巨型聖誕樹。每年聖誕聯歡,家長自發捐贈抽獎環節禮物。有家長看見『小天操場』比較大風,影響小朋友小息或活動,遂主動捐30萬元給學校增設防風閘,也有家長從事帳篷製作行業,看見小朋友放學時日曬雨淋,也提議為學校增添電動帳篷,為孩子遮光擋雨。」
啦啦隊表現最出色
早幾年,有家長在報章見到基層學生因家庭經濟問題,不能出外參加跳繩比賽,覺得可惜,便主動找馮校長,低調捐款給學校,表示作為獎學金和學生比賽費用,支持同學出外作賽,力爭上游,讓馮校長感動。
「所以,學校除關注成績外,學生有機會發展課餘所學的興趣項目,譬如跳繩、VEX機械人競賽、啦啦隊代表香港比賽等,盡展潛能。」
該校最有名的是啦啦隊,長年奪元朗區啦啦隊公開組冠軍,更揚威國際,在國際啦啦隊比賽勇奪少年組大集體混合代表隊第一名。最近,學生於2023國際青少年體操俱樂部全國巡迴邀請賽(上海站)獲女子Level 3團體賽冠軍,展現實力和精湛技巧。
「另一方面,學校致力推動STEM,每年STEM Week結合常識科課程、跨學科知識,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創造思維和解難能力,例如引入VEX機械人課程,學生在香港區比賽獲獎後,得到赴美參加世界賽的入場券,增廣見聞,見識到本港與外國STEM教育的差別。」馮校長耐心地說。
近年學校積極與社區聯繫,邀請區內8間相熟幼稚園參與STEM Fun Day,讓小朋友體驗STEM學習樂趣。而政府近年推廣「生涯規劃」,馮校長表示新學年高年級推行「生涯規劃」課程,連繫社區人士,分享各行各業的基礎知識。
「活動內容包括參觀、專訪、講座、生活體驗等,例如花牌紮作師傅跟小朋友講解行業特色,分享傳統文化,讓他們體驗花牌紮作。學校近年增設航空學習室,有3部最先進模擬航空駕駛機,希望邀請飛機師來校分享航空業工作經驗,並透過航空課程,讓小朋友學習最新的航空知識,啟發他們興趣。」
光明英來學校於2006年遷至現址,馮校長成為這裏的創校校長,眨眼17年,其辦公室內掛着何煦剛恩師贈送給他的《聖經》金句「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離」,讓他不忘初心。
「我自幼喜歡閱讀阿濃的作品,故事人情味濃。最難忘的電影是《媽媽的神奇小子》,皆因是本地製作,而且主角輸在起跑線,後來堅強奮鬥,很有共鳴,讓人感動。」
他鼓勵學生按個人興趣和潛能,選擇心儀學校。「6年前,有位校友成績中上,本來可以入讀band 1學校,他卻首選一間band 2學校,因為該校有他想參與的活動。後來DSE放榜,他拿着6科5**的成績表回來,與人分享喜悅,所以,我經常提醒家長,尊重孩子抉擇,只要有才華,無論走到哪裏都能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