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和「傲」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最近在教學時間,與學生重溫蘇軾首創「神智體」的典故。據宋桑世昌《迴文類聚》所載,宋熙寧年間,遼國遣使來朝,神宗命蘇軾為館伴,陪伴遼使在京師活動。遼使的姓名早已失傳,但他自誇能詩。如此看來,神宗遣派蘇軾招待使臣,大體想到二人均善詩,自然好說話,就算辯論起來,以蘇軾文才之高,也不落下風。

不過,遼使大概不識東坡居士,竟以詩詰問對方。蘇軾也不介意,說寫詩容易讀詩難,大筆一揮,寫了一首神智體的《晚眺》詩。神智體主要運用字形結構,擺布不同部件的位置,構成詩篇,解讀起來傷神用智。遼使讀罷,完全不知所云,便不再自誇能詩。

謙虛好禮是中華傳統美德,自古以來不乏傳統文化小故事,告誡讀者戒驕戒躁,類似的故事同樣發生在蘇軾的少年時代。蘇軾少時曾作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有老者(一說是蘇軾之父蘇洵)讀過以後,有意給少年蘇軾一點教訓,便特意給他一本古書,請問其中內容。蘇軾讀不懂那本書,自知莽撞,便把對聯改為「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世事總是出奇地巧合,驕傲的人多數會吃虧。

現在,不少人把「驕傲」作褒義詞用,作為英文「proud」的歸化翻譯。從構詞方式來說,「驕傲」以意思相近的「驕」和「傲」聯輟成詞,屬並列式合成詞。「驕」本義為身高六尺的馬,又可解作野馬,引伸為驕恣的意思,但這個旁義後來取代本義,成為「驕」的基本義(即常用的詞義)。

「傲」則有倨慢之意,古書中與「敖」字相通。順帶一提,「敖」是會意字,從出從放,本義為出遊,而其左上的部件不是「土」,也不是「士」,而是「出」字的變形。總的來說,「驕」和「傲」都帶有貶義,所以組合成詞時,兩字的意思疊加,斷不會負負得正,而是互相放負,負上加負。所以把「驕傲」作褒義詞用,大體上是受到歐化的影響,再經媒體傳播,深化大眾的印象。常見語句如「為某事而驕傲」要是還原為傳統中文的表述方式,宜改作為「為某事感到自豪」或「以某事為榮」。

不過,詞義發展是前進的,沒有永遠的對錯,過程可快可慢。正如「姜(薑)糖」以前是糖果,現在因為時代變化,詞義有所擴大,不過是四五年間的事。所以,「驕傲」的詞義色彩有所變化,也是語言發展中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畢竟語言發展有約定俗成的成分。當個別詞義得到大眾認可,行之有年,他日便會成為字典收錄的義項。

 

撰文︰張桂琼
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研究生


#張桂琼# #蘇軾# #約定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