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叫「夏安」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這個夏季可謂苦炎,餘熱至深秋仍未消散。出於關心慰問,我通常會在往來信件中,值節知時地於信末向受文人問安。例如我在今年夏天向某大學的研究資助部門發函問事,也向執事者請了個夏安,望對方舒心愜意。

誰料對方一起首就這樣回函:

《說文》寫道:「安,靜也。」夏安,有點溫暖明媚,又有些沁人心脾,多麼美好。可是,我名字不叫夏安,對方對於我的應用行文格式的誤讀,更是令我啞然失笑。須知道「書信」適用於日常生活中不論公、私、大、小事,亦是傳播範圍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應用文體。但凡私人與私人、私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互通訊息,都可以通過書信來溝通,幾可稱為萬應丹。即使目前政工商專都已多用電子郵件溝通,可是電郵發送也有沿效書信格式之處,應有所本。

進一步想想,書信一開始不論公函私函,首先一定尊稱受文者,這個揚人抑己的手法也體現中華文化的謙遜美德。受文者可以感受到發文者的微笑語調,這樣不論發文者是陳述事件還是尋工托事,受文者讀信之時,也會格外關心。同樣,發文者在郵件底末使用祝頌語,向受文者祝禱順遂,希望對方生活愉快、身體健康。受文者會通過這些格式框條,明白發文者知書識禮,同時感受到發文者的關心溫暖。

我們從尺牘中欣賞古人煉字,擷取菁華,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敬請春安,即頌春祺;順候夏祉,此頌暑綏;即請秋安,順頌秋祺;葆頌冬綏,此請爐安。」這些一套套的組合,讀者都可以悟到一些法則。

「頌」配對「祺」、「綏」;「請」、「問」、「候」配對「安」、「祉」。添上不同季節,或者索性一個萬能的「時」、「刻」,多變組合。

應用文體是學習中國語文必要踏上的坦途,我們無法繞行,並說「本人不諳此道」。使用合適的格式,用語得體,精確理解內容,是學生在應試乃至投身社會時的現代謀生技能。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應酬的一部份,惟在死記硬套以外,如能針對發文受文二者的關係,妥善使用適當語句,反而更顯誠懇、自然。適當的文散並用,向來都是書寫應用文的上佳法門。

 

撰文︰黃冠麟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館長、學研社成員


#黃冠麟# #實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