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會取代記者?

2024年03月15日 星期五

 

#學術瑰寶#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段對人工智能的說法︰人類製造人工智能本是想幫人類做洗碗、掃地等工作,讓人類有更多時間畫畫、作詩及創作;但現人工智能反而去了作詩、畫畫、製作影片,人類繼續洗碗掃地。

OpenAI旗下的ChatGPT面世,正式將人工智能平民化,就算不懂電腦程式的一般市民,只要輸入「提示詞(prompts)」,人工智能便會作出回應,與你對話,甚至可以作畫,最新的人工智能SORA更可以自動生成影片,幾可亂真。

自從智能電話面世後,全球的新聞業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記者的工作模式亦有大轉變,傳統新聞業變相愈來愈倚賴網絡及社交媒體;人工智能普及化,勢將為新聞業帶來更大的挑戰,甚至取代部分新聞工作者的職位。

可能你會說︰「這是因為你悲觀,看不到人工智能為新聞業帶來的好處。」正正是因為看到了人工智能為新聞機構帶來的好處,身為新聞工作者更應該了解自己的價值,如何不被人工智能取代。

早在2015年,美國最大新聞通訊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已開始使用人工智能軟件撰寫美國職業棒球小聯賽的新聞;《華盛頓郵報》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使用了人工智能記者Heliograf報道每場比賽的金、銀、銅牌得主,即時更新各國獎牌數量、賽事安排等;BBC News早在2012年就開始使用人工智能Juicer,把每天海量的新聞、專題報道、影片、政府及網絡消息自動聯繫起來,以方便BBC的記者使用。

試想想,人工智能可以24小時運作,速度比人類快得多,企業為節省成本,難免會引入人工智能撰寫新聞報道。不過,人工智能可以做到的是在海量的數據中快速搜尋,再選取合適的資訊重新組成一篇文章。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負責撰寫財經新聞的人工智能,只要上市公司發布了業績報告,該人工智能便可以快速地把收入、盈利等重要數據抽出來,不需5分鐘就可以生成文章,比人類快得多,而且更準確。

由於人工智能有學習能力,必然會愈來愈進步,但歸根究柢人工智能只是從「大數據」中快速獲取資訊,再重組,這種能力的確可以取代部分記者的工作,但如其說是取代記者的工作,不如說是令記者有更多時間進行深入的調查式新聞,毋須再為每日的即時新聞而煩惱。

新聞的本質仍然是人,記者去發掘人的故事,訪問不同的人,再撰寫成故事報道出來,「發掘」這個行為並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工智能擅長應自然災難、金融數據及運動數據等制式模版架構,但說到深度報道,記者的推理能力、探究精神及訪談技巧,並非人工智能可取代,一篇好的報道靠的仍是「人的靈魂」,才可以打動讀者。

ChatGPT的面世,對新聞業的確帶來不少衝擊。然而,新聞本身除了報道數據外,記者的人性更為重要,那麼在現今的新聞教育中,我們不能抗拒人工智能,反而要擁抱人工智能,學習如何好好利用人工智能去協助記者工作,處理複雜的數據及海量的資訊。

 

撰文︰Fred
大專新聞及傳播學兼職講師

#Fred# #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