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被社會標籤化?掌握這技巧就好了

2024年03月21日 星期四

 

有人說:「愛做運動身體好」,所以很多人認為喜歡參加運動的人就是強壯、活力、積極向上的典範。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喜歡玩音樂而不愛運動,就被視為缺乏健康意識。把人們貼上標籤並進行簡單二分法,雖然能夠快速判斷並認識他人,但當我們對他人產生固定的看法之後,就好像真的在他身上貼了一個標籤一樣,一切言行舉止和自我評價都會被我們的期望所影響,符合我們預先貼上的標籤所描述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標籤效應是指人們在認識他人或評價事物時常常採用的一種簡化思維方式。它不僅出現在我們評論他人的時候,也可能出現在國家和族群的範疇。例如我們常常認為巴西人熱愛踢足球,又會認為日本的綠茶一定是最上等,價格稍高也無所謂。這些毋須思考就跳入腦海的觀念,就是我們對他人或物品所貼上的標籤。然而,這種方式可能掩蓋了個體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更可能衍生歧視與欺凌。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喬治.薩維多(Gordon Allport)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實驗,稱為「羅本島實驗」(Robbers Cave Experiment),以揭示標籤效應如何演變成歧視和欺凌行為。在這個實驗中,薩維多把一群男孩分成兩個隊伍,讓他們在一個名為羅本島的夏令營中互相競爭。起初,兩個隊伍沒有特別的差異,但很快,薩維多為每個隊伍創建了一個身份標籤,例如「鷹隊」和「鬥牛犬隊」。這些標籤立即對參與者產生影響。隨後,隊員開始把自己的身份與標籤聯繫起來,並對對方產生敵意和歧視,甚至進行了一系列的欺凌行為,包括恐嚇、嘲笑和排斥對方隊伍的成員。

這個實驗證明,當人們把自己與某個標籤聯繫起來時,往往會對其他標籤產生偏見和敵意。薩維多的羅本島實驗也成為了後續研究中的重要基礎,深入探討了標籤效應和歧視行為的心理機制。

事實上,一旦人被貼上某類標籤後,其他人可能會根據這個標籤對待他們,並對其產生特定的期望。這可能導致對被標籤者的歧視、偏見或限制機會,之後就難以再改變。除此之外,這也會影響被貼標籤的人。當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可能會受到負面標籤對自尊和自信的影響。如果一個人被標籤為無能、不良或有缺陷,他們可能會內化這種負面評價,並對自己產生自卑感或缺乏自信。

這個現象放諸中學的情景亦適合。如果學生因成績欠佳而被編配入「弱班」,就容易被貼上「愚笨」的標籤,這或會使他們把這標籤視為自己的一部分。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學業上較弱的學生,並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這種負面的自我概念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態度、自信心和動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被編配入「弱班」的學生可能會受到他人的低期望影響。教師、同學和家長可能會對這些學生的能力和學習潛力抱持較低的期許,並對他們的學習進程提供較少的支持和挑戰。這種低期望可能會限制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並降低他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心。可見,周遭的人一旦認為學生不聰明、沒有能力,無論他表現出什麼行為,都會有機會窒礙其他人發掘他的其他強項。

正因「標籤效應」對個人成長帶來重要影響,我們更應該努力超越標籤,以一種更寬廣、客觀的方式了解他人,避免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並給予每個人獨特的機會和尊重。這樣才能建立一個沒有歧視和欺凌的社會。同時,當我們發現自己被他人貼上不好的標籤時,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應該懷有「我就是這樣爛」的心態,相反地,我們應該透過行動向他人展示,自己並不符合他們所想像的那樣。

此外,我們亦可為自己或他人貼上正面標籤,例如當學生數學成績不俗的時候,我就為他們貼上「數學小王子/ 公主」的標籤,以強調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努力付出;又例如當學生熱心服務社會時,我就為他們貼上「傑出貢獻者」的標籤,以認可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若然學生也為自己貼上這些標籤,他們會逐漸做出符合這些標籤的言行舉止,並且會活得正面和充滿自信。

參考資料:《學校沒教的心理課:自我成長篇》

 

撰文︰程偉豪老師
香港中學教師,任教數學及通識科近廿年。醉心研究各種教學方法。深信課室總有奇妙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