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取得康城金棕櫚獎、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殊榮的電影《鋼琴戰曲》(The Pianist),將於香港藝術節期間(3月28至4月8日)經典修復上映。
電影以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回憶錄為藍本,講述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軍入侵波蘭。當時猶太人要扣上標示身分的「大衞之星」臂帶、行圈設的街角區域、居於封閉的城牆內、被迫遷移集中營等。據指,波蘭境內超過三百萬猶太人,有九成已滅絕離世。
電影談歷史,寫人生;其實在炮火連天、頹垣敗瓦中,生命何價?家人散亡,史匹曼縱然倖存,卻獨鎖於跼促一室,生存有何意義?
此刻,電影遠鏡映入,天地悠悠,只有音樂陪伴史匹曼渡過飢寒相交的日子。腦海旋律躍動,指頭跳彈。歲月艱苦,卻足以忘卻天地。
原來一生之所好正正幫助我們面對未可期許的人生。生命有重量負擔、有鍾愛記掛方可令自己真正「活着」。
本片由著名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執導。身為猶太人的他在童年亦正正遇上納粹德軍及經歷集中營苦痛。多年後在因緣際會下造就了這經典傳世之作,正是精神長存,藝術不朽的「活着」寫照。
本來一生所好,各有所安,固不分高低。然則放諸今日,如能以文學、電影、音樂、話劇等藝術滋養生命,怡情養性,卻是一生幸福快樂的事。
撰文︰張玉嬌老師
中學教師
「燈影闌珊處,千鏡萬幕情。得失寸心事,豈爭朝夕時。」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