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廖烈正幼稚園(前身為保良局易桂芳幼稚園)在屯門區辦學逾30年,2022年獲分配遷至同區菁田邨菁喜樓新校舍;2023年9月正式啟用,延續舊校舍綠化環保的特色,以大量綠色植物及設施打造學習環境,將環保教育及大自然與生活元素融入校本課程和家長教育,教導幼兒愛護環境,實踐環保生活和珍惜生命。
校長陳秋玉表示,新校舍設置了「綠化牆」,讓學生有如置身大自然,還飼養了烏龜、蜥蜴及豹紋守宮等,推動生命教育;透過觀察、餵食及清潔,培育小朋友責任感。
陳校長在香港土生土長,成長路上一直遇到許多恩師,啟發她投身教育界。「在幼稚園年代,老師很愛錫我。有次病癒後回校上課,老師主動關心和慰問我情況,讓我窩心。升上小學,老師看見我身手敏捷,邀我加入舞蹈組,經過訓練後成為校隊舞蹈主角。中學時期有老師發掘我的優點,讚我說故事有天份,邀請我於早會時間講故事,又讓我加入學校合唱團,得到他們的悉心栽培及發揮機會,讓我立志從事教育工作。」
由於陳校長喜歡小朋友,又喜歡唱歌、跳舞和說故事,她選擇幼兒教育行列。1993年加入保良局曾星如幼稚園,由老師、主任再晉升至校長;2013年轉任保良局易桂芳幼稚園校長。
重視環保
她回想舊校為半露天式校舍,重視環保和生命教育。「過往,曾邀請飼養小貓、鸚鵡等小動物的家長來校分享。然而每次只來校一天,未能有效加深小朋友的記憶,便決定在校內飼養小動物,包括金魚、倉鼠、烏龜和鬃獅蜥蜴等,透過日常觀察、餵食等了解其生活習性,培育兒童的責任感。」
來到新校舍,增添了白化龜及豹紋守宮;另有一隻焦糖巴西龜是最近一名學生因為移民,家長希望學校代為收養。
陳校長原本十分害怕爬蟲類動物,提到第一次接觸爬蟲,就是在姐姐家中。她說:「我發現姨甥女養了許多爬蟲動物,她鼓勵我觸摸牠們,最後還把其中一隻橙色鬃獅蜥蜴割愛送我。因為丈夫及兒子都害怕小動物,我便思考着,到底孩子怕不怕呢?於是把牠帶回當時的易桂芳幼稚園,結果小朋友不單不害怕,還表現得十分好奇,最後老師帶領他們進行一次鬃獅蜥的方案學習。」
問到師生對爬蟲動物的反應,陳校長表示:「有些老師很驚,而大多數的小朋友不單不怕,還非常喜愛。」
大家為牠起名為「蜥蜥」,後來蜥蜥因病離世,陳校長利用牠的生活片段與學生進行一課生命教育,並安慰他們:「蜥蜥雖然離開我們,但陪伴我們渡過一段美好時光,是大家共同回憶,牠會在天上祝福我們。」
陳校長問學生想不想再養,讓學生投票選出喜歡的類型,結果是白色鬃獅蜥最受歡迎。「然後各班同學參與討論及建議名字,有小朋友見到鬃獅蜥外表白色,提議『棉花糖』;亦有同學以鬃獅蜥的品種英文Zero作為靈感,想到叫『玲玲』,經過全體師生及家長網上投票,最終命名為『玲玲』。」
至於豹紋守宮,是校長朋友棄養的,問學生守宮的外表像什麼?一致回應:「似香蕉」,於是就取名「香蕉」。鬃獅蜥蜴玲玲、豹紋守宮香蕉自此成為新校舍亮點以及生命教育一部分。
魚菜共生
「方案活動方面,每年高班學生都以學校小動物進行專題研習,小朋友學習照顧小動物,包括協助清潔及餵食。老師利用課室大型電子白板跟學生一起上網搜尋飼養蜥蜴的方法,共同學習,我們發現定時給蜥蜴浸暖水,能幫助消化食物和脫皮,促進生長。當然,如果小朋友害怕小動物,老師會鼓勵他們先觀察,再嘗試撫摸小動物的背部,慢慢克服恐懼。」
陳校長認為要小朋友學會珍惜生命,可由栽種植物和飼養小動物開始,因此新校舍延續綠化元素。「舊校屬半露天設計,設有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這裏是室內地方,未能重建相同系統,故以綠化牆取代,再增置綠色植物,營造綠色氣氛。」
提到舊校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陳校長形容在本地幼稚園界罕見:「這個是幼稚園界中最大型的循環生態系統,全靠背後功臣——司機葉叔叔親自促成。」
她想起2013年9月接任保良局易桂芳幼稚園校長不久,有天葉叔叔找她傾談,表示除了接載小朋友上下課與雜務之外,很想實踐與環保相關的事,並向陳校長分享「魚菜共生系統」的概念。
「我覺得很特別,便採納他的意見,起初他找來一個舊魚缸嘗試,但不成功。我和葉叔叔都沒有放棄,最後他一手一腳完成大型魚菜共生循環生態系統,還教小朋友系統的用途和運作,我幾乎每天放學時都見到有小朋友帶着爸媽到系統前講解:『金魚啲便便令魚缸水變得有營養,水泵將魚缸水泵畀啲植物,就唔使施肥都生長到啦』。」
陳校長非常感謝司機葉叔叔作出的貢獻。「他不怕辛苦,也不怕失敗,堅持完成魚菜共生系統,讓我得以反省,不同工作崗位亦可發揮才能,獲得成功。葉叔叔已退休,我們將他敬業樂業故事,拍成短片記錄。搬來新校舍後,不排除日後再建立類似設備。」
幼小同盟
另一方面,學校推行「小園丁活動」,幼兒輪流到園圃參與種植活動,然後把收成帶回家製作不同菜式,培養珍惜食物的美德。
然而,新校舍受環境空間所限,陳校長便與鄰近的保良局志豪小學合作,定期帶幼稚園學童到小學當小園丁,繼續種植各種農作物。
她指,保良局推出「幼小同盟」教育政策,屬下幼稚園和小學校連成一線,共享資源並經常聯合舉辦多元活動,豐富幼兒的學習經歷,她舉例:「來自保良局志豪小學和保良局莊啟程第二小學學生曾分別與我們高班學生合作升旗和龍獅表演。今年2月又在這兩間小學舉辦家長講座暨中華文化日,邀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羅乃萱女士分享親子教育,吸引不少幼稚園及初小家長來聽講座和跟孩子玩攤位遊戲。」
心美花園
品格教育是學校極為着重的一環,自行研發「心美小花園」校本品格培養課程手冊,透過繪本故事,教導幼兒各種良好品德習慣。陳校長分享:「內容有親子活動,讓家長與子女在家一起重溫故事,完成親子小任務,譬如家長帶小朋友到公園,學習輪候及禮讓,又鼓勵家長記錄子女課後的良好表現。」
她補充,各年級都有六大品格主題,老師精心挑選配合主題的繪本故事與學生分享,老師又把繪本故事拍攝成短片,給家長與學生在家一起培養良好品格。」
今個學年,校內有3位外籍英語老師、一位普通話老師,一位體適能教練及新增的駐校藝術老師,帶領師生進行各種美藝活動,然後將藝術作品有系統地在校園展示出來;特別是大堂中間有幅由「哈哈笑臉」圖案組成的牆,那是每個學生的自畫像,讓學生發揮創意,也讓家長看見子女成果。
陳校長指日常的學習活動,提供很多動手操作的機會,還有多角度思考訓練、與人合作、解難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幫助小朋友迎向挑戰,樂於學習、自信並懂得關懷別人。
她非常關心小朋友的精神健康,認為良好的情緒智商應從小培養。故於高班提供「比比和朋友」課程,培育兒童健康情緒和社交能力。
近年學校積極推動正向教育,利用《顏色妖怪》繪本,讓小朋友認識不同情緒特徵,學習如何管理個人情緒。
她舉例:「正如最初接觸小動物時會覺得恐懼,我觀察後嘗試先觸摸牠們背部或其他部位,待恐懼情緒逐漸消失,再慢慢適應及接受這小動物。現在我克服了對爬蟲動物的恐懼,伸手拿起小動物,向小朋友講解都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