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知識是人生最中的齒輪,是推動我們前進的核心部件,有了豐富和充裕的知識,勢能邁向成功,並無其他條件。不過,這真是正確嗎?誠然,知識在邁向成功上,有不可否認的貢獻,就連在香港政府二零零三年《施政報告》已提及未來知識型社會的重要性,是香港未來唯一途徑,可見知識是成功的唯一途徑的觀點已深入民心。我認為成功並非唯一途徑,故此不敢苟同。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一部分人定義為金銀上的獲利,一部分則認為是地位,也有些認為是受人尊敬、被別人認同。成功廣泛來說是能尋找並達成心中的自己,才叫成功。成功是無人不想做到的,可世上有多少人真能稱得上成功?
我認為若要成功,必先有吃苦之心。沒有吃苦之心,怎能明白其他人成功前捱的苦,自身又怎能捱下通往成功道路上的辛酸?缺乏吃苦之心之人,必不能成功,只會在成功的路上遇到一個又一個的死胡同。
香港燒臘飯店東主陳灼明,經常為深水埗區內的基層人士提供廉價或免費的飯盒,並廣受區內居民讚揚。他在十五歲時已開始打數份雜工幫補家計,父親早逝。明哥在人人皆曉前,吃的苦比一般人多出不少。倘若他懷着一顆輕易放棄的心,將令飯店倒閉,未能幫助基層人士,那對他來說這肯定不是成功。他一直認為助人能從中獲樂,致力投身貢獻給社會,對自己和其他人也是成功了。
相較於知識,擁有一個交心知己也能助你看見成功的曙光。誠然,擁有更多知識,也代表在學術上與不同知己神交,然則除了知識以外,也未能徹底互助。一個好知己,除了能在失敗時扶持你,還能在成功前給予合適的機遇,助你達至成功。好知己目睹你的成功時,便如臨其境,衷心替你高興。春秋時期的「管鮑之交」無疑是一個典範,管仲與鮑叔牙識於微時,少時管仲常佔鮑叔牙便宜,但他卻不計較錙銖,只因他深知管仲的天賦和才能。鮑叔牙甚至向自己的國君——魯莊公推薦管仲擔任宰相,最終管仲方能成為一代名相。在管仲通往名流青史,流芳百世的成功道路之前,無疑是因好知己的鮑叔牙鼎力相助。成功路上荊棘塞途,有一位好知己在旁拉着你的手走過,無疑比自己獨自跨過更好。
即使我們有相對少的知識,也能憑藉本身其他方面的成就耀眼奪目,大放異彩。知識或許不是那條唯一的「鑰匙」。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家境清貧,自小輟學,卻能憑自身努力發現電荷守恒定律,躋身於成功的科學家中;周星馳出生於單親家庭,每天為三餐擔憂,卻能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造就了幾代香港人的童年,成為香港一代笑匠;歐陽修小時父親離世,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困苦,卻撰寫了一篇又一篇為後世表揚和讚揚的詩詞,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作家……凡此種種例子,皆傳達並印證了每人都能通過各自的方法達至成功,知識並非唯一途徑。
一次跌倒;兩次失足;三次回首而望,這便是成功成長。或許,某些人認定知識便是唯一達到成功的道路,但假使一個充滿知識的人也總會遇上挫折,不能一帆風順,梗礙成功之路。然則,知識不是唯一途徑,只是成功其中一種方法罷了。
撰文︰馮諾然同學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中四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