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1.0》歸零後的思考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師前影後#

哥斯拉(Godzilla),一隻受核輻射影響而異變的巨獸——日本流行文化中最知名的怪物,被視為核武器的隱喻。過去數十年,隨着社會意識的轉變,這隻帶有超強破壞性的巨獸不斷被影視動漫多重演繹。

哥斯拉首次出現於日本經歷二戰洗禮及原子彈轟炸之時,這隻巨大怪獸猶如核災難的化身,象徵戰爭帶來的毀滅性力量。哥斯拉源於核試驗,這一設定直接對應了廣島和長崎的核爆經歷。日本人民在戰後面對的創傷和恐懼,轉化成這巨大猛獸,把不可控制的災難和人類無力抵抗的恐懼具體化。這種對創傷的反映,強烈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戰爭的譴責。

電影《哥斯拉-1.0》的背景設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歸零」,哥斯拉的出現令居民僅有的生活變成「負一」,對日本戰後社會心態作側面探討。男主角是個被命令去送死、原應在二戰任務中犧牲的軍人,但因選擇當逃兵而苟且偷生,他卻每日懷着屈辱與內疚,創傷一直揮之不去。

電影也描繪了民間力量的覺醒。面對哥斯拉的威脅,不論日本政府還是美國政府均因自身政治原因而不加援手,真正豁盡所能,奮力對抗危難的終究是市民自發的組織。這種集體行動和共同面對危機的精神,一方面呼應主題,另一方面也是向掌權者作出控訴。

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為亞洲多國帶來難以磨滅的傷痕,軍國主義令人理智受蒙蔽,在戰火蔓延時,市民盲目歌頌為國犧牲的自殺式行為,視國家需要大於個人價值。在愛國面前,當時日本人的生命看似高貴,其實極之廉價。

事實上,愛國是一種共同的情感及認知,而非單方面的自我優越感。當對外爭端出現時,應努力尋找和平解決的途徑,而不是訴諸矛盾及對抗。

愛國亦不應演化為排斥他國的情感,或大規模視他國為敵人,反之應鼓勵跨國合作,共享資源。在當今時代,國家間的聯繫愈趨緊密,需要各國共同努力解決全球挑戰,例如貧窮、氣候變化及恐怖主義等問題。

戰爭帶來的破壞和苦難是難以彌補的,與其把資源投入戰爭,令他人「歸零」,不如用於解決重大危難,共同面對世界的哥斯拉吧。

 

撰文︰黎金志老師
熱中發掘生活上各種可能性
相信教育 陪伴學生尋找自己的路
激活潛能 結伴同行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

#黎金志# #電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