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出生率下降,部分學校面臨縮班殺校危機。又一村學校逆流而上,學生人數接近1000,來自港九新界。
若由太子港鐵站出發,沿彌敦道、界限街步行至大坑東道約10分鐘,再登上64級樓梯,便來到這間近70年歷史的幼稚園。寬敞開揚校園環境,令人眼前一亮。溫雪瑩校長表示,創校近70年一直持續革新,提升校舍設施、發展資訊科技和促進家校共融。
近年因應幼兒發展需要,善用校舍空間優勢,引入幼兒體適能課程,同時耗資百萬元提升並優化圖書館服務,培養小朋友閱讀習慣和興趣。
訪問地點是圖書館,館中以「知識森林」為主題,採用彩色及大自然圖案設計,融入木系家具,煥然一新。進入前必須先脫鞋,保持乾淨衞生。
溫校長介紹:「這裏有沙發,也有貓貓造型枱面、雲朵和恐龍造型椅子,所有枱櫃是圓角,安全至上;另有一個小舞台,旁邊放置圓形地墊,讓小朋友坐在地上傾談、欣賞表演及閱讀圖書。」
為配合新圖書館,校方特安排每星期一節「圖書館課」,學生可在課堂上借書和閱讀。「雖然電子閱讀當道,然而長期面對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健康有一定影響。因此我們提供機會、空間讓孩子閱讀實體書,亦舉辦家長講座,鼓勵家長進行親子閱讀,增進關係。」
小朋友是水晶球
溫校長成長於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是家中大姐姐,有一弟一妹。「父母對我非常信任,讓我自由選擇人生方向。」她從小尊重老師,亦遇到許多恩師,包括小學年代一位初出茅廬的老師,十分關顧班中每名學生,逐一傾談心事,讓她印象深刻。
到高中考慮未來路向時,她決心成為幼稚園老師。家人朋友難免好奇:「為什麼是幼稚園,教中、小學不是能灌輸更多知識嗎?」
溫校長認為:「小朋友是一個水晶球,半透明表面可呈現不同光線和色彩,代表每個人有各自潛能。幼稚園是人生第一個校園,對孩子影響深遠。知識無窮無盡,童年開心很重要,亦更應着重他們的技能和態度,從小建立品德和價值觀,如有禮貌、關愛等。」
她當了8年前線老師,然後成為主任、助理校長,再晉升至校長。2021年9月,她接任又一村學校校長一職,正值新冠疫情,學校暫停實體課,溫校長和教學團隊主力投放資源發展資訊科技。「讓每個課室可上網,支援老師進行線上教學,購買軟件幫助剪輯教學影片等,下學期又加入網上平台eClass與家長溝通,發放電子通告及學校訊息。後來增添兩個掃塵清潔機械人。」
翌年溫校長篩選教材,設計多元課程和活動。該校校訓「致知力行」,她解釋:「人要有豐富學識,並努力去行動、實踐,知識才屬於你。所以我們按小朋友興趣和生活經驗來設計活動,譬如學校以交通工具為主題,每個課室和禮堂都有交通工具布置,模擬乘車情況,讓學生邊玩邊培養日常生活技能。」
百多名家長義工
全面復課後,學校促進家校共融,舉辦親子旅行、親子運動會等,又透過故事爸媽或在課前協助幼兒進行藝術創作,鼓勵家長融入校園活動。「現時有百多名家長義工,今年8月將成立家長教師會,增進家校合作。」
溫校長認為家長要信任及尊重小朋友,相信每位孩子都獨特,有不同發展階梯及才能,在適當時候便會發揮,最重要的是給予鼓勵和支持。「我們各級有重點發展,K1重視小朋友自理及社交能力,教他們穿衣、洗手,用膳後自行收拾;K2首要提升表達能力、情緒管理,建立自信;K3則注重解難及與人協作能力,並為升小作準備。」
近年學校着重國民教育,溫校長指教學團隊設計活動時融入中華元素,例如剪紙、民間藝術。「今年度K1研究紅雞蛋,原來以往喜慶及生日都派紅雞蛋,代表祝福;K2提到團年飯,教學生使用筷子,了解圓桌食飯象徵團圓意思;K3以放風箏為主題,探究風箏小知識,如風向、風速如何影響其飛行,以及風箏各種吉祥花紋圖案的意思。」此外,校方參加教育局「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及協作計劃」,每星期有內地老師來校觀課、評課交流。
作為管理者,她特別喜歡閱讀有關調解及危機的書籍,也想起教師培訓日欣賞了一套電影《聽見歌在唱》,深受啟發。這部影片根據台灣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面臨結業的鄉村學校如何經營下去。「最深刻是講樂團用鄉村樂器參加比賽,無昂貴器材或華麗制服,卻充滿個人特色,讓人反思教育意義,是否要仿效別人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聆聽學生心事
今屆畢業的是校長第一年加入該校所認識的學生,格外難忘。「我們同一時期進入學校,一起成長。有個女生覺得自己聲線不動聽,非常沉默。我主動走入課室與她傾談。一個月後邀請她到校長室畫畫、聊天,不久她願與我交流,漸漸地和其他同學亦有說有笑,打開心扉。」另一名女生熱愛畫畫,K1時主動找溫校長,呈上作品給她欣賞。「及後每天期待我看她的圖畫,有時見不到校長,便問老師為何校長當天不來?」
原來這名小女生一直渴望有人傾聽她的創作心聲。「據她介紹,每幅圖畫都有一隻動物代表自己,就是大象,那是她喜歡的動物,每次有不同形態、色彩。半個學期後,我鼓勵她跟同學、老師分享,她照着做,開朗了很多。」溫校長藉由這兩個故事,鼓勵每名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小朋友的心,願意聆聽、讓他們分享心事,建立正面思維,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
現時又一村學校共有九百多名學生,主要居住在深水埗、九龍塘、何文田或觀塘,但也有遠至上水、粉嶺。不少家長欣賞校舍寬敞,小朋友讀書開心,而且學校在小朋友的茶點及膳食,花了不少心思。
「目前全日班有344名小朋友,校內有廚師及助廚負責每天膳食,有菜、肉、湯、粥粉麵飯、水果,達至均衡飲食,甚至提供糖水,例如喳咋、紅豆沙、番薯糖水,以及小朋友最喜歡的紫米露。」
至於粥粉麵飯,也相當豐富,包括南瓜粥、粟米粥、瘦肉粥等,以及不同形狀的粉麵,譬如意大利粉、通心粉、螺絲粉、淮山麵等讓小朋友嘗試。「學校着重小朋友健康,甚少提供果汁,除非做科學實驗,才給他們淺嘗,平日鼓勵學生多喝水,小朋友要自己斟水,進食完自行收拾,提升自理能力。」
由於學校極關注學生健康,因而設有「水果月」,每星期提供不同顏色的水果,鼓勵小朋友帶回家分享,絕不重複。「今個月是『食物金字塔』,之前派五穀類,今個星期是蔬果,譬如派秋葵給學生拿回家。家長反應不錯,表示小朋友平日挑食,透過學校教育,願意嘗試和分享。」
全日班向來需求大,溫校長透露未來會增加名額。學校設入學面試,同時間面見學生及家長,她透露較着重家長部分。「形式是有老師觀察小朋友表現,另有老師與家長面談,了解他們對學校的期望外,亦看重親子相處。我們並非傳統死記硬背的學校,除了知識,很重視技能和態度,家長的身教言行,與小朋友的溝通是我們十分看重的一環,家長待人有禮,小朋友自然會有禮貌。」為了一視同仁,小朋友可選擇以母語面試。「不想給小朋友太大壓力,面試後小朋友可享用操場設施,踩單車、玩滑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