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照顧學習多樣性在科學教學的實踐

2024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我深信每位孩子均是獨特的,擁有不同領域的潛能有待發掘,他們各具不同的性情、學習模式、興趣和社經背景等,智能發展的里程與學習能力亦各有差異。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效地照顧學習多樣性無疑是富挑戰性的。總結過去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教師可從課程規畫、課堂教學和學生支援三個層面着手,透過設計靈活分層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活動,促使能力稍遜的學生掌握到核心的基礎知識及技能,同時幫助能力較佳的學生學習得更深和更廣。我將透過這篇文章分享自己如何順應學校發展方向,在綜合科學及生物科上實踐適異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的策略。

適異教學的理論基礎

適異教學是由學者Tomlinson提出的一種教學理念,主張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學習狀況,並透過在學習環境(learning environment)、學習內容(content)、學習過程(process)及學習成果(product)四個方面施行適異教學,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從而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

靈活分層的課程設計與多元學習目標

為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科組會在學期初按照學習能力、學習情況和學習需要,把班內學生分為進階組和基礎組,繼而為他們設計相應的課程及學習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適合自己的節奏和程度下學習。

進階組的學生通常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願,因此我為他們設計的學習目標不僅僅是掌握核心知識,更在於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並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基礎組的學生可能在某些學習能力或背景知識方面相對薄弱,這組學生的學習過程通常需要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因此我為他們設計的課程主要集中在核心內容的掌握上,確保他們能夠打好基礎,並逐步提升學習能力。

在每個學年規劃校本課程前,我會把所有官方課程目標列出,並參照布盧姆分類(Bloom’s Taxonomy),把內容知識的要求按其認知水準及其複雜程度進行分析,從而為學生設計適宜的學習路徑,把課程目標劃分為核心、延展和挑戰三個難度層階。核心部分涵蓋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內容;延展部分則包括對核心知識的拓展和應用,適合已經掌握基本內容的學生;挑戰部分則設計予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旨在促進他們進行深度學習和自主探究。

在確定課程目標後,我會根據學生的前備知識、學習預備度、思維能力、語文能力、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等因素選取課程內容。務求令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力能所及、熟悉而且有趣,從而提升學習動機。例如,在生物科的教學中,我可能會選擇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或時事議題,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適異教學並非單純地簡化課程內容,而是適當地運用螺旋式課程來確保學生在不同等級中能夠逐步增加學習難度及要求。這意味着,即使是基礎組的學生,也能夠在掌握核心內容後,逐步挑戰更高難度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實現持續的學習進步。

在設計教材時,我會按照學生能力和特質調節學習材料的難度、呈現方式和所提供的提示,令學習內容切合學生的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水平。具體來說,主要採取的調適策略有:聚焦(focusing)、提示(非文字提示、文字提示、框架式提示)、組塊(chunking)/分段式提問、修改學習重點、增/刪學習任務等,我普遍會在設計教材時混用上述策略,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照顧學習多樣性的目的。以下可見一些常用調適策略的例子:

聚焦

文字提示

減輕作答步驟

 

框架式提示

分層學習任務

此外,我們可嘗試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式及引導程度,在課堂上靈活適時運用各種學習方法,包括講解、提問、小組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利用漸進誘導式的問答,幫助能力一般或稍遜的學生歸納課題知識以進行教學活動,同時利用設問,鼓勵能力較佳學生加以應用課題知識解答疑難,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學習,並獲得成功經驗。

在課堂上,我為學生安排分層學習任務,使學生在完成練習時皆可以獲得成就感,繼而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和預備度。例如在教學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單元時,我會為基礎組學生設計一些簡單的分類任務,如辨認常見的植物和動物;對於進階組學生,則安排更複雜的生態系統分析任務,讓他們研究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並看到自己在學習中的進步,便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情境式教學

在日常的教學中,情境式教學經常用作照顧學習多樣性的策略。情境式教學能大大增加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連,並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我曾利用校園內的爬蟲生態館及蝴蝶園等設施設計一個生態調查項目。學生們需要分組觀察和記錄不同物種的生長環境和特徵,然後分析這些數據並提出保護生態環境的建議。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總結而言,適異教學是一種靈活且有效的教學策略,透過根據學生的個別需求進行教學調整,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學習潛能。今後,讓我們繼續探索和實踐適異教學,致力於在教學中實現「因材施教」,致力於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中獲得最佳的發展。

 

撰文︰李婷欣老師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生物科科主任

#李婷欣# #學習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