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禮樂》)
中國飲食文化與禮儀密不可分,自古就有「禮始於飲食」的說法。「民以食為天,食以禮為先」,可見飲食與禮儀的重要性。《史記》中「燕」與「宴」通用,都指聚餐,而從「燕」到「宴」的變化,體現了古代宴飲禮儀的形成,也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悠久傳承。
先秦時期
古代中國人相信鬼神,並從祭祀活動中發展出豐富的禮儀,形成以祭神為主的宴飲文化。《詩經・七月》提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體現了早期「獻食」的祭品和儀式。周代時,宴飲與禮制緊密結合,形成以禮為中心的宴飲文化,在祭祀、朝見、聘問、答謝、冠禮、射禮等各種活動中都能見到。例如,《詩經》宴飲詩《大雅・行葦》中「肆筵設席,授幾有緝禦。或獻或酢,洗爵奠斝。醓醢以薦,或燔或炙。嘉肴脾臄,或歌或咢」,就生動地展現了當時宴飲的禮儀秩序、食物種類和烹調方式,也反映宴饗在當時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
兩漢時期
漢代節日增多,社交活動頻繁,宴飲活動也隨之興盛,尤其在婚嫁等場合,官方和民間都極為重視。漢宣帝曾下詔:「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強調宴飲在社會禮儀中的重要性。此外,漢代宴飲亦趨於世俗化和娛樂化,各式娛樂節目也成為宴會的重頭戲。《後漢書・祭遵傳》記載:「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娛樂,必雅歌投壺。」反映當時投壺、酒令、藏鉤、射覆、猜拳等遊戲盛行一時。至於筵宴中的座次、菜肴等細節,也強化了宗法制度中長幼尊卑的觀念。
唐宋時期
唐代宴飲文化大放異彩,從皇家到民間皆極為重視。帝王經常舉辦盛大皇家宴遊,帶動宮廷宴飲風尚。皇族和貴族參與其中,通過吟詩作賦來頌揚唐朝的繁榮,如李世民、武則天的詩作。宮廷宴飲之風也吹入民間,士人群體將其帶入市井,使得宴飲場所遍布教坊、樂營、舉場、青樓等社會各個角落。宴飲詩文多描繪民生和文人情操,如盧照鄰《三月曲水宴得尊字》「風煙彭澤裡,山水仲長園。由來棄銅墨,本自重琴尊。高情邈不嗣,雅道今複存」就表達了對個人修養的追求。
宋代文人地位顯著提高,享樂之風盛行,宴飲文化蓬勃發展。宴飲流程一般分為「前筵」、「後筵」和「尾聲」三部分,以喝酒聊天、吟詩作賦為主。士大夫們在宴會上以詞唱和,助興展現才華,成就了宋代熠熠光芒的宴飲文化。「宴飲詞」也就自然形成,成為宋詞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確立了詞與宴飲娛樂的關係。所謂飲酒填詞,例如黃庭堅的《浣溪沙》、晏殊的《訴衷情》、晏幾道的《玉樓春》等,皆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中央集權加強,宴飲活動的等級制度和禮儀更受重視。明代宴享制度涵蓋皇室日常飲膳、官員賞賜宴及節日筵宴等,由光祿寺統籌,尚膳監負責烹飪,太常寺主管祭祀。宴會按身份等級劃分座次和菜式,如上桌、上中桌、中桌等。宴會時,百官按「文東武西」分列,皇帝到達後伴隨大樂奏響,官員依次入席。隨著城市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茶館、酒肆興盛,戲曲表演也為宴飲活動增添了色彩。
清朝宮廷飲食管理嚴格,設有專門部門如御膳房、壽膳房、外膳房、內膳房等來管理。清朝宴飲融合了滿族打獵的特點,菜式包括燜鹿肉、燒麅肉和燴熊掌等。康乾盛世期間,國力強盛,宮廷宴席規模宏大,菜品種類多樣,滿漢全席更是其代表。宴會上,餐具也反映了身份等級,如帝后使用龍紋盤碗,貴妃以下用「位分碗」。由於清朝版圖廣闊,各地風俗和物產的多樣性也豐富了清朝的宴飲文化,使其達到了發展的最高峰。
中國古代宴飲文化從祭祀、禮制發展到宮廷、民間,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成為文化傳承、社交和藝術的重要形式。宴飲結合了傳統與時代特色,展現出多元多變化,其文化和禮儀至今仍深刻地影響着國人的生活。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