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傳承:中國古代精神與現代啟示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古代文化知多點#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

 

「書院」起源於唐末,受佛教禪林影響,學者隱居研學,南宋時達到鼎盛,與官學、私學並立。書院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追求聖賢之理,體現古代士人價值觀,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本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並在制度、環境、祭祀等方面有所體現。

古代書院的精神內涵

一、立德樹人:以聖賢為目標
孔子主張全面發展的人,與書院「立德樹人」契合。在書院各項職能之中,與藏書、講學一起並稱為書院三大事業的聖賢祭祀活動,就在強化尊孔崇儒、塑造道德楷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書院「立德樹人」教學理念的一大特色表現形式。莊嚴的祭祀氛圍使生徒感受到聖賢的崇高,增強其對儒家道統的認同感,並以聖賢為榜樣。

二、經世致用:以濟世為己任
古代書院以「傳道濟民」為教育理想,非以科舉入仕。《岳麓書院記》指出書院旨在「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體現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入世情懷。范仲淹也曾強調經世致用人才的重要性。受「學而優則仕」影響,書院發展與政治相關。例如明代東林書院反對魏忠賢專政,晚清張之洞提倡務實課程。即使受壓制,書院仍秉持「先憂後樂」的士人情懷,以培養「為天地立心」的經世人才。

三、自由平等:營造開放學術氛圍
明代《白鹿洞書院新志》規定「每日升堂會講,主洞官先講或諸生複講」,鼓勵生徒代教,發揮學生主體性,促進個人發展。生徒參與教學也能補充教師內容,激發學術探究。這種互教互學模式塑造了平等友好的關係,培養了集體學習的價值意識,也促進了書院自由平等的學術氛圍。

古代書院的實踐路徑

一、制度建立:環境薰陶與祭祀活動
書院的「立德樹人」理念體現在制度和環境上。朱熹批評太學功利化,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以儒家思想規範學生的品行學業,塑造人格,此揭示被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推崇,成為書院制度化的標誌。書院選址多在山水之間,營造清幽環境,並注重人文氛圍,以培養學生的品性智趣,建構「君子」的道德理想。書院祭祀樹立道德榜樣,要求學生「凡人須以聖賢為己任」,規範品行修養。祭祀使儒家原則具體化,學生在實踐禮儀中感受聖賢,產生認同感。

二、教學模式:互教互學與質疑問難
書院講學不拘學派,平等交流促進創新,例如鵝湖之會(朱熹與陸九淵的學術辯論)。會講中,師生答疑問難是重要的互教互學方式,生徒可質疑教師,例如《南唐書・朱弼傳》記載朱弼「每升堂講釋,生徒環立,各執疑難,問辯鋒起,弼應聲解說」,體現了平等的師生關係,啟發生徒獨立思考。朱熹認為教師只是引路人。書院的自由氛圍改善了「一言堂」,培養了生徒自主創新,也促進了教師自身提升。師生問答記錄也成為寶貴的學術財富。

書院精神的現代啟示

一、教育理念的傳承與發展
書院從唐代興起到清代成為文化教育主陣地,「立德樹人」、「經世致用」、「自由平等」的書院精神影響深遠。借鑑書院精神可啟發現代大學教育。例如,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秉承博雅教育,強調「全人發展」,注重學生德行學識的全方位培養,並要求學生通曉中西文化,具備國際視野,正是「經世致用」的現代詮釋。聯合書院的「明德新民」院訓,正正體現了「立德樹人」與「經世致用」的雙重目標。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
現代大學教育應注重教學研究結合,提倡自學,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能力。師生、生生關係應平等,讓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借鑑古代書院生徒互教模式,針對目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可以採用「翻轉課堂」等互教方式,讓學生嘗試傳授知識,鍛煉表達能力,促進交流合作。

人才培養需要文化浸潤和精神指引,書院精神在中國及受其影響的國家發揮重要作用。建設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現代大學教育,應立足本地歷史文化,挖掘書院精神精髓,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讓其在現代教育中煥發新生機。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