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酒肆:茶酒文化與宋代經濟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蘇軾《試院煎茶》)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歐陽修《浪淘沙》)

 

茶與酒在中國悠久歷史中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代表。隨着商品經濟發展,宋代茶酒文化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新工藝誕生、市民經濟發展或貿易興盛,皆使宋代經濟與茶酒文化緊密相連。

一、茶酒文化

茶起源於中國,漢唐漸盛。唐代茶漸受重視,《舊唐書》記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宋代茶文化繁榮,融入日常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宋代發展了「點茶」、「鬥茶」、「分茶」,范仲淹曾以「鬥餘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鬥茶歌》)形容鬥茶,而茶文化也融入了待客和婚俗的「三茶」。

酒文化更久遠,商周已融入禮制。《宋史》記載宋代釀酒「凡醞用粳、糯、粟、黍、麥等及麴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正是黃酒鼎盛的表現。宋代遍布酒肆,酒類酒器豐富,依《中華酒文化》分為盛酒器(尊、卣、壺、瓶、罍)、煮酒器(爵、角、斝、盉)、飲酒器(觥、觚、觶、杯)。酒文化繁盛,成為經濟的重要部分。

二、茶文化與宋代經濟

1. 茶法制度
唐宋茶葉管理以禁榷和通商為主。宋代靈活運用兩種茶法,以茶稅作為重要經濟來源。北宋推行榷茶制度,壟斷茶葉收益,控制茶葉買賣,茶商須購買茶引販售,但此制度弊端明顯,私販猖獗,朝廷不得不讓利於大商,惟自身利益受損,因此開始探索通商法。茶葉也作為重要物資而影響軍事形勢,例如茶馬貿易與宋夏議和的例子。宋代茶法變革頻繁,旨在控制茶葉收入,以適應軍事、經濟需要,反映了政治局勢和茶葉收入的重要性。

2. 茶技發展與茶肆興盛
宋代茶文化發展鼎盛,產地及種類均超過唐代,產茶區增至一百一十個州府,下轄五百多縣。據《北苑別錄》記載,茶葉加工包括七道工序,規範嚴格;「水磨茶」和「焙茶」的出現,體現了技術的進步。技術革新促進了茶肆、茶館的蓬勃發展。坊市制度變革後,茶肆遍布更廣,京城朱雀門外「以南東西兩教坊,餘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東京夢華錄》),為平民提供休閒娛樂場所。宋代茶文化兼具「點茶」、「鬥茶」等美學技藝與茶肆的世俗性,呈現出大俗大雅的結合。

三、酒文化與宋代經濟

1. 榷酒制度
宋代榷酒制度比榷茶穩定,貫穿南北兩宋。主要形式有三:官監、特許和承包(買撲坊場),另有萬戶酒制、榷麴制等。中國歷史上,宋代工商稅首次超越農業稅,榷酒即其代表。官榷分榷酒(禁民釀)和榷麴(官麴民釀),榷麴成本低,北宋設都麴院壟斷銷售。南宋因軍費而設酒庫,戰後部分官營,其餘自營,須繳稅。酒稅主要通過承包制和特許制徵收。承包制下,酒戶自負盈虧,繳納酒稅;特許制允許特定酒戶合法釀酒售酒,京城用官麴,鄉村繳稅即可。酒稅是宋代重要財政和軍費來源,朝廷通過多種手段增加收入,並以官營酒業參與市場競爭。

2. 釀酒興盛與酒肆繁榮
宋代釀酒業蓬勃發展,《北山酒經》記載了製麴釀酒工藝的重大進步,例如乾酵、菌種選育、加熱滅菌、酒母及紅麴的運用。唐後水稻成為主要原料,酒類豐富,除黃酒外,還有果酒及種類繁多的配製酒(花酒、藥酒等),但果酒尚不成熟。

隨着坊市制度走向街市制度,商店林立、商業飛速發展,多層酒樓興起,《東京夢華錄》描繪了酒樓的宏偉盛況:「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政和後來,景靈宮東牆下長慶樓尤盛。」,還有新酒上市的熱鬧景象。酒樓繁榮是經濟發展和中央集權的共同結果,朝廷多管齊下增加酒稅,甚至包括歌妓售酒,部分用於國防軍費,對社會穩定和促進民生起一定作用。

宋代經濟繁榮,茶酒文化興盛,互為表裏。茶酒稅收是國庫重要來源,茶產業鏈帶動相關行業發展,而酒業發展也緩解了軍費壓力。觀察宋代經濟,茶酒鹽稅皆為重要指標。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