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有功、戲無益這句老掉牙的話,早就不合時宜,尤其現今社會愈趨重視體藝造詣,加之其對身心健康、性情薰陶有着決定性的正面影響,學界對體藝教育的看重,已不亞於任何一門學科;再者,運動健將同時又是高材生的例子,俯拾皆是。
其中一位,或可算上太古小學的新任校長葉碧君。訪問中自言讀書時擅長各種球類運動,一半是天性好動使然,另一半則是為逃避學業,毫不掩飾孩提時代的淘氣。升上中學後又因老師一句話,將對運動的熱情轉投學業,結果一鳴驚人。運動鍛煉的,從來不只身體,更重心志。
葉碧君校長坦言自己是個相當怕悶的人,小時候上數學課,聽老師教三角形,好奇舉手問為何三角形有3條邊,得到的卻是一句「你背吧」。「那時我已經想,為什麼老師不解釋給我聽,做老師難道不可以好玩一點嗎?」好動怕悶的學生大多投入體育運動,葉校長亦不例外。「我在屋邨長大,家裏不富裕,沒有什麼遊戲機、興趣班,所以玩得最多的是運動,長跑、籃球、手球、排球等,幾乎樣樣都玩!」
獲激勵成績飛躍
時間精力都用來消耗體力,讀書自然被分薄,葉校長直接指:「成績真的很一般,但當時的體育老師很好,他對我說:『你運動表現這麼好,又是隊長,如果你將花在運動上的努力和投入,放在讀書上的話,一定會很好。』那刻真的有叮一聲的感覺。」
那年校長念中一,成績表上的名次是班上最末幾名,父母怪責,她也沒有信心,卻得到最喜愛的體育老師一句激勵。「當時心裏開始害怕,因為中學讀band 1,擔心成績太差會被踢出校、留班之類,或不能再參加校隊,便決定博一博。」
校隊中不乏成績好的隊友,她直接求教讀書方法:「當時最不喜歡歷史,他們便教我當故事去聽,更和我一起溫習。」被一同溫習的氣氛感染,她開始投入,繼而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效果讓大家另眼相看。「第二年我拿到進步獎,考獲全班第十。」
嘗到成功滋味,讀書開始變得和運動同樣有趣,使葉校長定下了目標。「心裏很感謝體育老師,後來遇到的會計老師也非常好,記得當年準備會考,會計老師將歷屆試題中較難的題目全部抽出來,整理成工作紙、筆記,帶我們解題,做了很多操練,那屆我們會計班全部考到C以上成績呢!」
從老師身上獲得鼓勵,突破了自己,讓她希望能跟他們一樣,成為一名帶給學生正面影響的老師。
自小愛動手動腦
熱愛運動的葉校長卻沒教過體育。「我想呀!但因為游水麻麻,很快打消這個念頭,最後教數學、電腦、常識。」她續道:「我喜歡一些很活的東西,喜歡想很多方法去學數學,就像剛才說的小學時的三角形。」動腦筋、動手做,早在學界推行STEM教育之前,她已經身體力行實踐。
作為太古小學新成員,她爭取機會認識學生,「經常在學生面前出現,會入課室跟他們聊天,譬如午飯時間問他們飯盒味道如何。」
她笑指前一天進入一年級的課室,有名男生對她說不喜歡自己的飯盒,別人的意粉更好,旁邊的同學搶着向校長解畫,說同學總覺得別人的食物比自己的好吃,「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完全不怕生,很可愛!」
當空降校長難度不小,要和各級學生建立關係,亦需和老師團隊互相了解。不像大部分忙於管理工作的校長,葉碧君選擇繼續教書,縱然課節不多,只偶一為之,但她視為重要職務。「不想做個只出口不動手的校長,老師在前線努力,校長應該設身處地實踐過才行。我昨天上了一節公開示範課,之後還會有。」
比起從上而下地推行,葉校長希望在太古小學建立一種學習文化,讓老師和掌舵人一起學習、互相討論。「並非要老師照校長那套來做,而是一起討論怎樣改善課堂、教學,有什麼方法可處理得更好,一起思考怎樣教好這一課,最後得益就是學生。」
窩心學生印象深
說起學生,她欣慰地說:「他們給我的印象是很有同理心,很有愛!有次學生關心地問:『校長夠唔夠瞓呀?』原來他們住附近,從家的窗口可看見學校停車場,發現很晚我的車還在。這是自己沒想過的,這些單純的關心讓我極感動。」窩心之外,同學自信一面同樣叫她難忘。「學生樂於向我表達意見。」校長經常鼓勵小朋友有意見的話隨時對她說。「有一次我站在校門附近,有個初小學生走過來問:『校長,可不可以阻阻你?』我問什麼事,他說:『我有些意見想向你發表一下,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學校的建築有些問題?』」她茫無頭緒,問他問題在哪?
原來學校大門連接校舍入口的上方,是兩片穿孔的蓋頂,在學生看來,遮陽不足又擋不了雨。「學生說下雨時很麻煩,大家都打傘,你撞我、我撞你,不明白為什麼要做上蓋,卻又要穿窿。我覺得他問得合理,其實我也不了解,便告訴他我去問問資深老師。」原來當初如此設計,是為了不想製造屏風效應,增加通風。校長得到答案後轉告學生,「解釋給他聽,大家一起學到一些東西,這樣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