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茶成畫:宋代茶百戲的文化內涵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宋徽宗《大觀茶論》)

 

「茶百戲」是宋代一種古茶藝,用茶筅把茶粉與熱水調和,在茶湯表面的泡沫上創作文字和圖案,如同中國式的咖啡拉花。掌握茶百戲需要精湛技藝,才能在轉瞬即逝的泡沫上,繪製各種圖案。製作過程大致分為五步:首先把茶餅碾磨成細粉,然後把茶粉置於茶碗中,注入熱水後,用茶筅攪拌至起泡,最後用茶匙在泡沫表面作畫。

一、茶百戲的文化軌跡:從宮廷到域外的發展

1. 社會層面
茶百戲最初在宮廷中流行,是皇室貴族的高雅娛樂,以宋徽宗《大觀茶論》中「七湯點茶法」為代表。其後漸次流傳至文人士大夫圈層,融入詩文創作,「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蘇軾《浣溪沙》)便是文人雅集品茗之韻。最終傳入市井,各大茶館的茶百戲表演,豐富了民間生活。

2. 經濟層面
茶百戲的盛行,催生了完整的茶產業鏈。上等茶葉的種植,與精製工藝不斷革新,《大觀茶論》中對茶葉產地、品質、製作的詳盡論述,印證了這一發展。從劉松年《攆茶圖》所繪,可見茶具製作、工具開發等相關手工業蓬勃發展,在南宋逐漸形成了一個涵蓋種植、製茶、器具製作的經濟體系。

3. 文化交流
茶百戲的傳播,呈現雙重擴散:在大宋境內,由宮廷貴族流向民間百姓,從都城繁華擴及地方鄉野;在域外傳播中,則隨着海上貿易路線傳至東亞各國。南宋時期,高僧榮西禪師把點茶法帶回日本,並著有《喫茶養生記》記載宋代茶道,為後世保存了珍貴的茶文化史料。

4. 日本茶道
承襲唐宋茶藝,日本逐漸發展出獨特的茶道文化。這一藝術在日本的演進過程中,逐漸從中國傳統道家的自然觀和養生觀,轉而與禪宗悟道的思想深度融合。特別是以僧侶為主導的「寺院茶風」,開創了嶄新的禪修概念。茶道不再是品飲技藝,更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在繼承中國茶文化根基的同時,形成了自成一格的藝術特色。

二、茶百戲的藝術特色:與咖啡拉花的對比

宋朝茶百戲與現代西方咖啡拉花,雖然都是在飲品表面創作圖案的藝術,但兩者在本質和技法上有顯著差異。

1. 時效差異
茶百戲的圖案極其短暫,泡沫會迅速消散,圖案難以長時間保持。相比之下,咖啡拉花由於使用經過蒸汽加熱的奶泡,形成的圖案較為穩定,保持時間較長,方便觀賞和拍照。

2. 原料工具
茶百戲使用純茶粉製成的茶湯,通過茶筅快速攪拌產生泡沫,再用茶匙在泡沫表面繪製圖案。咖啡拉花則使用蒸汽打發的牛奶,與深色的濃縮咖啡形成鮮明對比,主要依靠倒奶的技巧,通過控制倒入的速度、角度和移動軌跡來創作圖案。

3. 圖案主題
茶百戲的圖案多為傳統中國畫題材,如山水、花鳥等,注重筆法的寫意性和意境的表達,反映了文人雅致的審美追求。現代西方的咖啡拉花,偏重具象表現,常見的圖案包括心形、樹葉、動物等,強調奶泡層次的立體感,更注重視覺效果和社交媒體的展示價值。

4. 技藝傳承
茶百戲雖在中國一度失傳,但因南宋時期隨榮西禪師東傳,得以在日本茶道中保存。近年通過研究古籍史料和日本茶道遺存的技法,福建等地正致力復興這一門宋代茶藝。相較而言,西方咖啡拉花作為現代飲品藝術,已發展出專業表演、國際賽事和認證課程等完整體系。

與現代咖啡拉花相比,茶百戲在製作方法和圖案風格上,都展現出獨特的東方美學特色。茶百戲代表了宋代飲茶文化的巔峰,精緻的茶藝不只是一種飲品製作技巧,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完美與和諧的體現。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