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談教

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乙巳新年將至。乙巳,干支之序第四十二位。乙為陰木,象徵柔韌生長、幼苗破土;巳為陰火,象徵熱情變化、冉冉騰升。木火相生,蘊含着文化與教育蓬勃發展的意象。乙巳雖不如甲午、戊戌、庚子、辛亥般廣為人知,卻也曾在歷史的長河中,幾度見證教育與文化的重要轉折,似有冥冥之意於不同時空迴響。

公元前375年(乙巳年),柏拉圖著《理想國》,構想理想之邦。他提出哲人王之治,強調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唯有受過良好教育、明辨善惡者,方能擔當治國重任。《理想國》中對理性與德性培養的重視,影響至今。

公元前135年(乙巳年),道家「無為」意識形態,隨着孝文竇太后薨天、漢武帝掌權而受到打擊,儒術隨之而興,「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主流,為往後千年維繫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公元105年,又逢乙巳。蔡倫改良造紙術並獻於東漢和帝,推動了紙張的普及,使文字得以更廣泛地傳播,教化的根基日益鞏固。此舉亦應乙巳木火相生之象,文化傳播之火,藉由紙張之木得以延續。

巳年為蛇年。蛇之意象是首尾相接的。

1065年(乙巳年),宋英宗時,科舉制度日趨完善,三年一次成為定制,無疑為寒門士子提供了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通道,激起社會學習的熱情。書院和私塾的興辦,促進了教育普及和儒家思想的發展和傳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制像蛇吞象一樣,把各行業的優秀人才吸納到官員團隊中;官員也可以像蛇蜿蜒前進一樣,通過學習爬升到仕途的頂峰;定期舉行的科舉制就像蛇換去舊皮,長出新皮,為朝廷提供人才。考試為本的倒流效應,助長了宋代重文輕武的作風,一時間加強了社會穩定,但長遠而言,亦令繼承這做法的明、清社會變得固化,各種學術漸漸失去活力。

隆隆炮火,驚醒沉睡之雄獅;西學東漸,舊制難以為繼。在紹丁發現梅毒的病原體、愛因斯坦闡證着狹義相對論、能斯特發表熱力學第三定律的同一年——1905年(乙巳年),光緒皇帝一紙詔書,結束了這項延續千年的選才制度,如千年巨蟒褪去舊皮,掙脫束縛。

在香港,上一個乙巳年1965年,《香港教育政策白皮書》發布亦是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確立了普及小學教育至80%人口,中學學額增至15%小學畢業生可以升讀,並以發展政府資助的學校為主要發展方向,為日後免費教育出現,轉向全面普及和現代化奠下基石。

蛇的蛻變是一次次的掙脫與新生。蛇蛻之後,除了留下舊皮囊,更會成長出新的希望。轉變的力量背後是不變的求進的心,這兩者將引領我們繼續努力,將希望中的美好變為現實。

 

撰文︰吳曆恒
中文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