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吳敬梓《儒林外史》)
科舉制度自隋唐確立,歷經千年,直至清末被廢除。科舉雖為寒門子弟提供改變命運的機會,但及第率極低,造成了大量落第書生。這些科場失意的讀書人,卻在中國俗文學發展史上扮演關鍵角色,為中國文學留下豐厚遺產。
一、科舉落第現象
1. 及第率低
科舉考試對考生要求嚴格,以清代為例,考試流程由童試、鄉試、會試到殿試,內容包括詩、賦、論、策等。只有通過殿試,獲賜「進士」稱號,才算「及第」。明代會試錄取率約為百分之一至二,清代考生更多,及第更難。《清史稿》記載,每科考生數萬人,但殿試僅取三百餘名,造成了龐大的落第書生群體。
2. 落第出路
落榜士人未能通過科舉獲得躋身仕途的機會,返回基層後為謀生計,許多選擇教書、從事文學創作或成為講史藝人。宋代說話藝人中,不少被稱為「書生」、「秀才」,反映了這一現象的普遍性。明清不少失意文人以抄書、寫墓誌銘、代寫訴狀為生,例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
3. 秀才創作
科舉制度下,許多讀書人止步於「秀才」功名(初級資格),轉而投入文學創作卻柳暗花明,如馮夢龍寫就《三言》、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吳敬梓著成《儒林外史》,都是這類文人的代表。這些落第文人具備文化底蘊,又深入民間,對社會現實有深刻體會。他們把才華與學識投入俗文學創作,既確保了作品的文學水平,又能在選材上貼近民眾生活。
二、落第書生對俗文學的貢獻
1. 創作形式
對功名求而不得,宋代名落孫山的考生,部分轉投話本(說書人唱說故事的底本)文學創作。這些書生既熟悉典籍,又了解市井生活,寫就諸如《碾玉觀音》、《錯斬崔寧》等情節曲折、人物鮮明的作品。魯迅指出,宋元話本的出現「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中國小說史的歷史變遷》)。
元代雜劇中,落魄文人把民間戲曲與文人創作相結合,產生《竇娥冤》、《西廂記》等傑作,為後世戲曲發展奠定基礎。中國第一部獨立創作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金瓶梅》,其作者也可能是浮沉文人,此作融合文言、白話,創造獨特的語言風格。
2. 雅俗融合
落第書生憑藉文化修養,把文人筆法帶入俗文學創作。題材上,他們善於從民眾生活中汲取素材,創作既有藝術價值,又易於理解的作品。如明代擬話本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編纂者凌濛初(科場不順,補廩膳生)明白如話而雅致脫俗的文學語言,對後世小說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更是集大成之作,既保留市井故事的生動活潑,又融入文人的思想內涵。此類作品的雅俗融合,體現在語言、題材、藝術手法三個層面:文白兼具,雅俗並用;既寫世態人情,又談人生哲理;既重典故,又重情節。
3. 多元傳播
落第書生成為連接士大夫階層與平民階層的橋樑。他們的創作既得文人雅士認可,又為普通民眾接受,這種跨階層的特殊身份有助打破界限。隨着印刷術發展和城市繁榮,俗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經由書坊刊印和藝人說書,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這類作品形成獨特的文化傳播鏈:書生創作或改編,書坊刊印,藝人說書,聽眾傳播。明清時期,傳播網絡日趨成熟,如《三國演義》不但有書籍流通,更出現評點本、章回本等版本,並以說書、皮影、戲曲等形式廣傳。《水滸傳》、《紅樓夢》等作品亦形成相似傳播格局。
科舉制度雖阻斷文人仕途,卻促進了中國俗文學的發展。應舉不中的書生游走於雅俗之間,開創多樣文學形式,建立起跨階層的文化傳播網絡。他們將科場失意轉化為創作動力,為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學瑰寶。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