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揚電影工作者的努力,世界各地每年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電影頒獎典禮,獎項花落誰家往往成為輿情焦點,惟值得關注的是,當這些入圍或得獎名單與普羅大眾的口味出現落差之時,社會總會出現一陣熱議,甚至引來大量負評。
事實上,歷年來票房大賣甚至破紀錄的賣座冠軍在頒獎台上空手而回的情況屢見不鮮,好些作品甚或連獲提名的機會也沒有。綜觀近年的電影頒獎禮,坊間,尤其網絡上在賽後總是充斥爭議聲音。人們不禁會問︰到底有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情況發生?
不少電影頒獎典禮的評審委員或有份參與投票的人,都是來自電影圈的業內人士,他們習慣以專業角度,包括劇本結構、導演技巧、角色深度、攝影風格、音樂運用等技術細節評價電影,或更關注藝術價值與電影的創新意念。反之,普羅大眾購票入場通常較注重娛樂性及話題性,以及電影產生的情感共鳴。儘管一些觀影體驗豐富的觀眾對於電影的技術細節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絕大多數觀眾購票入場的目的僅在於消遣娛樂。因此,票房理想甚至取得觀眾口碑的作品,並不一定同樣得到業內人士的認可。
這種現象近年在商業模式主導下尤為明顯,不少賣座電影常依賴強烈的官能刺激如視聽效果作為招徠。為了討好觀眾,製作人甚至慣性地以公式化的手段製作簡單易懂的情節,或在某些公式成功後大量複製續集及同類產品。這些充滿商業計算的電影,在業內人士的標準中,可能被視為缺乏深度及創意的工業化生產而不獲認同。
同時,好些電影頒獎禮的主辦單位主要由曾經接受過影視相關的專業訓練,對電影歷史、流派及技術有更深的理解的影評人主導。他們的品味顯然受到專業教育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與普通觀眾重視娛樂取向需求自然有所不同。事實上,影評人更傾向支持願意探索藝術,兼具突破意念的作品。這種取向自然令頒獎典禮的選擇更傾向於「小眾佳作」,而非「大眾喜愛」。
近年,頒獎典禮常被批評過分考量意識形態或政治正確等社會議題或文化趨勢。某些得獎電影可能因為其社會意義或製作團隊想帶出的聲音而獲得青睞,但對於普羅觀眾,這些「曲高和寡」的價值卻是難以理解的概念。
當然,史上亦有不少叫好又叫座,能夠做到藝術與商業平衡的優秀作品,但總括而言,票房較佳的電影往往聚焦於市場愛好或商業價值,而某些擅於宣傳推廣的製作團隊,往往能夠成功利用大眾傳播或社交媒體催谷人氣鼓動風潮。可惜隨着時間推移,當熱潮一過,民眾就會遺忘這些欠缺藝術價值的「大熱商品」。
事實上,電影是一種文化產品,其有趣之處正是不同人在入場之時往往帶着不同的需求與期望,正因為選擇無分對錯,電影票房和得獎名單正好成為社會研究或文化歷史分析的上佳素材。一方面,我們可以從專業人士的推介,更深入了解電影藝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從電影票房分析社會脈搏及人心取向,這些「叫好」還是「叫座」的爭論,亦正好成為有志於電影行業的從業員終身奮鬥不息的終極目標。
撰文︰周子恩老師
多媒體創作人,多年來從事青年輔導及中文教育工作,專研流行文化項目,作品題材多元,當中包括教育議題、文藝評論及創作、心理輔導等不同領域。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