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記得12歲時的自己嗎?筆者記憶中仍有不少當年的畫面,不過都是平凡的日常點滴,沒什麼與別不同之處。然而,現時就讀嶺南大學動畫及數碼藝術文學士四年級的何世煒(Steven),在12歲時已出版《水滸傳》108個好漢的臨摹畫集,為自己的少年時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20歲當年及之前數年中,他舉辦了兩次個人畫展及為深圳國際馬拉松開幕現場設計圖案等。但他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在藝術之路上探索、融會貫通,吳冠中、梵高、莫奈、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全部成為他的繆斯,更創作出梵高在自己的《星夜》下走路的立體動畫,以及莫奈名作《印象.日出》的小舟上出現中國龍等腦洞大開的作品。
嶺南大學環境清幽,校園內除了現代感強烈的建築物,隨處可見中式古雅設計,這古今結合的風格與何世煒的藝術觀不謀而合。
「我樂於不斷探索和嘗試新風格,但整體向着中西融合、古今結合的方向走……東西方藝術需要在平等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融合及發展,古典與現代亦一樣,我們需要在傳統的底子上進行創新,賦予藝術品時代特徵。」雖然年輕,當他談起藝術時頭頭是道,很有個人見解。
曾負笈加拿大
何世煒來自藝術世家,爸爸何柏俊是書法藝術家、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他在我爺爺的影響下學習書法,18歲時就給鎮上的大橋題寫橋名。」媽媽則是專業茶藝師,會彈古箏;二叔工書法、篆刻;三叔擅長做景觀設計。他於深圳成長,高中時負笈加拿大哥倫比亞國際學院,之後來到嶺南大學。
常說環境對一個人影響巨大,這說法完全體現在Steven身上。「我對藝術的喜愛是受環境影響,在潛移默化中產生。」
早在上幼稚園時,爺爺已跟他講《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故事,讓他從小對這些故事產生極大興趣,常在課餘時間描繪喜歡的三國人物,例如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
「讀幼稚園時比較內向,一開始不願意與同學交流,但在兒童節的活動裏能自信地現場繪畫三國人物。小學五年級時,爺爺讓我臨摹國畫大師戴敦邦的白描水滸人物,當時要求我每天放學後臨摹兩張,中途曾經想放棄,然而爺爺教導做事要堅持,這對我後來的藝術創作影響很大,讓我能堅持創作系列作品而不半途而廢,完成了108個水滸人物的臨摹,之後又對前期不滿意的重新繪畫,最後畫了半年多完成。」
這童年經歷除了使Steven能出版《何世煒十二歲臨摹水滸人物》畫集,更訓練出創作系列作品的毅力,例如後來每年會完成一個枱曆的系列插畫,至今已堅持7年。初中和高中時,他在父母和老師支持下舉辦了兩次個人畫展,展示才華。
受城市急速發展,以及同為廣東梅縣人的現代藝術先驅林風眠「中西融合」思想影響,何世煒爸爸對藝術抱開放的態度,根據自身經歷創造新藝術形式「彩書」,是一種以中國傳統書法和色彩融合在一起的藝術,別具特色。何爸爸亦鼓勵兒子多探索西方與現代藝術,走屬於自己的創作道路。
「高中二年級時我去了加拿大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念書,在那裏接觸到更多西方藝術,且開始了數碼創作,例如使用Adobe Illustrator畫插畫;後來又嘗試以iPad作畫,將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的藝術結合,創作新作品。」
在加拿大讀了兩年後,因為覺得離家鄉太遠,不太方便,於是到嶺大念大學一年級。
標誌設計獲獎
何世煒現正修讀動畫及數碼藝術文學士,坦言這課程雖然辛苦,卻讓他學到新技術,例如將作品變成動態視頻、用VR設備作畫及以3D打印機把虛擬作品變成實物等。他說大學的教授非常友善,相當鼓勵同學創作,去年6月教授更推薦他到科技公司實習,主要負責遊戲的形象和場景繪製,還有海報設計。
入讀嶺大後,他曾參與嶺南藝術雙年節動態標誌設計比賽,奪得亞軍。該比賽面向全港中學生及大專院校學生,要從中突圍絕不容易,例如冠軍就由浸會大學的傳理學學生獲得。何世煒的設計及創意令人眼前一亮:把「LU(嶺大英文簡稱)ARTS 2021」這數個英文和數目字,結合成中文的「嶺」字。
然而他並不熱中競爭,鮮少參加比賽,原因和他父母的教育理念有關。
「爸媽希望我畫畫和寫書法開心,覺得不要給我壓力,讓我自由自在創作,所以甚少參賽。」那次參加動態標誌設計比賽他純粹想試一下,看看自己水平如何。「其實我的作品主要應用在實際地方。」Steven雲淡風輕地說。
是以他設計了不少標誌、枱曆、書籍封面與海報等,實用之餘充滿獨特美感。去年,他替嶺南大學「嶺藝」中華文化推廣及傳承計劃設計標誌與文創產品,該標誌糅合了書法及中國文化元素如塔、折扇、毛筆、古籍、筷子和太極圖,再運用對比強烈的顏色,非常醒目,當時被放在校園當眼位置,相當吸睛。
他又為嶺大平等機會周設計海報與標誌,再次結合中西元素——把中文的「平」字與活動的英文名Equal Opportunities Awareness Campaign的簡寫EOAC融合,筆者覺得這logo有點像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線與色彩的構成」風格。
最愛吳冠中
何世煒很多作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是去年完成的Vector Illustrations of Masterpieces by Art Masters,以另一形式重現藝術巨匠的傑作,除了熱門的畢加索、梵高,還有對香港普羅大眾而言比較「冷門」的Edward Hopper、八大山人及宋徽宗趙佶等,讓人可認識更多藝術大師,亦可見Steven藝術領域涉獵甚廣。
問到對自己風格的看法,他覺得仍在探索階段,認為風格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當筆者指出他的風格頗鮮明,他微笑引述「留法三劍客」之一吳冠中的說話:「風格是作者的背影,自己看不見。」
原來吳冠中是他最喜歡的藝術家,「他是最能夠在世界上代表中國藝術的現代畫家,風格獨特,既有現代性,也蘊含着中國傳統美學,並且能駕馭不同題材,同時讓人一眼就看出『吳冠中風格』,作品充滿真情實感,他的人生經歷和創作態度也非常打動我。」
提到吳冠中的作品在商業上也很成功,何世煒說吳冠中更在意是否有人欣賞他的畫,不管專家還是普通百姓,希望做到雅俗共賞。
談起偶像,何世煒如數家珍。吳冠中之外,第二最愛是林風眠,再之後不分先後,包括梵高等人。
數月後便學士畢業,未來有什麼大計?Steven坦言已申請報讀碩士課程,希望繼續深造,進一步探索自己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