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貴世家:士族興衰與中國統治制度的轉型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選。」(《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二》)

 

古代中國統治階層的更替,反映制度變革。士族自漢代崛起,魏晉南北朝達至頂峰,隋唐在政策衝擊下逐漸式微。選官標準從察舉制的豪族背景,轉向科舉制的個人才能,最終促成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形成,體現了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轉型。

一、 士族的興起與發展

1. 秦漢的轉型
士族強調血緣關係和家族權力,其形成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以來的舊貴族。秦漢時期,失去了封建制度下采邑的宗族,開始了重要的轉型。他們通過三個途徑積累實力:大量購置土地以壯大經濟基礎、收留無地農民以確保人力資源,最關鍵的是透過擔任官職獲取政治權力。這些家族逐漸發展成為「強宗豪右」、「豪族著姓」的士族階層。

2. 東漢的鞏固
到了東漢末年,士族成為擁有土地、人口和權力的特權階層。士族通過兼併土地建立莊園,把脫籍農民收為莊戶、佃客、部曲。這種情況下出現「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現象,即多戶人口合併為一個莊園戶籍,私有人口向士族繳納租課和提供力役。豪強世家憑藉經濟優勢,通過察舉制度進入仕途,讓族人出任地方要職,如郡丞、長史、縣令等,為日後升遷中央朝廷官職鋪路。

二、士族的全盛時期

1. 四姓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士族的全盛時代。東晉南渡後形成特殊的四姓體系:一是從北方南遷的僑姓,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二是江東地區的吳姓,如顧、陸、朱、張等;三是留在北方的郡姓,如太原王氏、京兆韋氏;四是以鮮卑漢化皇族為首的虜姓,如河南元氏、宇文氏、長孫氏。南北朝時期,地方中級官員如秀才、州主簿、郡功曹等職,出現「非四姓不在選」現象,反映士族對政治的壟斷。上品無寒門,下層平民難以出頭,影響社會流動。

2. 塢堡制度
東漢動盪時期,士族發展出塢堡制度自保,「時趙、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趙綱遂於縣界起塢壁,繕甲兵」(《後漢書.酷吏傳》)。士族把莊園改造成堡壘,塢堡由高牆、望樓等防禦設施構成,內有居住區、農田和牧場,具自給自足特點。塢堡以宗族為單位,大族長為堡主,收容親族和外姓農民,平時生產,戰時作戰。制度在五胡十六國時期盛行,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長制,把蔭戶納入國家戶籍,任命族長為宗正,形成宗主督護制。

三、士族的衰落與轉型

1. 南朝士族的沒落
劉宋以後,士族生活日趨腐化,學識和能力逐漸衰退。加上南朝宋、陳兩朝的開國君主都出身寒門,故刻意拔擢寒門子弟,士族的優勢地位開始動搖。最致命的打擊,還是梁朝的侯景之亂,使南方士族遭受空前浩劫。及至隋文帝楊堅平定陳朝,統一天下,南朝士族終與南朝政權一同消逝。

2. 隋唐政策的打擊
隋文帝廢除以家世評定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取士。唐朝三次修譜打擊士族:太宗撰《氏族志》,貶抑山東士族;高宗修《姓氏錄》,以五品以上官職定士流,限制支房入譜,「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新唐書》);中宗修《姓系錄》,增添「德、功、時望」評判標準。這些舉措改變士族身分認定,從血緣世家轉向官品與德望,寒門得以上升,士族亦可降為庶民。

3. 宋代科舉的完善
宋代統治階層發生根本轉變,從晚唐到北宋,名族貴冑為官的比例,從七成多降至一成多,寒族通過科舉為官的,則從約一成升至近六成,標誌着統治階層從門第士族主導,轉向以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為主體。這種轉變深刻影響社會結構:原本統一的大宗族,逐漸分解為獨立的小家族,科舉制度使小宗出了進士,就能凌駕大宗。由此,中國社會形成了以科舉士大夫家族為核心的新倫理格局。

士族興衰反映中國統治制度轉型。漢代士族藉察舉制崛起,魏晉南北朝達頂峰。隋唐廢九品中正制,興科舉,打破門閥壟斷,促成宋代士大夫社會,確立才學為本的政治文化傳統。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