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峇娘惹:南洋土生華人的文化印記

2025年02月19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中官鄭和帥舟師使西洋諸國。」(《明史》)
「鄭和使婆羅,有閩人從之,留居其地。」(《欽定續文獻通考》)

 

峇峇娘惹(Baba-Nyonya),亦稱土生華人,形成於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東南亞,是華人與當地人混血的群體,男稱「峇峇」,女稱「娘惹」。其源起可追溯至明永樂三年(1405)鄭和下西洋,開啟了閩粵商民與滿剌加(今馬六甲)的貿易往來,部分華人最終在當地定居。

一、歷史脈絡

1. 航海貿易
馬歡在《瀛涯勝覽》中記載鄭和船隊的詳細安排:「凡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設四門、更鼓樓,夜則提鈴巡警。」此描述揭示了鄭和在馬六甲等地建立的貿易據點,如同小型城堡,完善的設施和秩序有助於商貿活動的展開,也為華人移民提供了重要的聚居地。

馬六甲海峽是「海上香料之路」的樞紐,吸引了眾多華南商人經營香料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記載,十七世紀初馬六甲已有數百名華裔工匠定居。早期華人移民在經商之餘,也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業技術,奠定了華人在南洋的發展基礎。

2. 跨族通婚

起源於馬六甲的峇峇娘惹文化,深植於跨文化婚姻的歷史土壤。早期華人移民主要來自福建、廣東等中國南方省份,因航海貿易定居南洋。《明史》記載當地居民「男女椎髻,身體黝黑,間有白者,唐人種也。」反映了華人與在地族群通婚的歷史現象。

這些南來的華人男性與土著女性通婚後,形成混血後裔。儘管大多數峇峇娘惹並不懂故土語言,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維持着華人的傳統習俗。從飲食到服飾,兩種文化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融合,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二、文化交織

1. 婚俗傳承

峇峇娘惹的婚禮,是中華禮制與南洋文化的巧妙融合。其核心仍遵循《禮記.曲禮》所載「三書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精神。婚宴席次,依循華人宗族倫理,長輩居上座,平輩按年齡排序,反映傳統倫理秩序,但在具體實踐上,已融入在地特色。例如,聘禮改以椰糖、椰油等南洋物產為主。

長桌宴的飲食細節,呈現了明顯的文化調適:以椰漿代替豬油,添加南薑、香茅等當地香料,改用西式餐具。除了傳統海鮮、肉類,還有娘惹特色小吃如粿汁、叻沙。新郎方以「椰漿飯」款待新娘家人,象徵認同。婚禮結合了敬茶、祝酒等傳統華人禮儀和馬來音樂、娘惹舞蹈,形成獨特的婚嫁風貌。

2. 飲食融合
峇峇娘惹的飲食文化,結合了中華烹調技法和馬來食材,自成一格。以咖喱魚頭為例,選用馬來西亞石斑魚,保留中式烹調手法,融入南洋香料,展現出清蒸的鮮味和咖喱的濃郁。東南亞常見的娘惹九層糕(Kuih Lapis)則改良自潮汕千層糕,以班蘭葉汁染色、椰奶增香,成為婚宴必備糕點。

相較於傳統中菜,娘惹菜味道較為濃郁,融合了甜、酸、辣和香的多重風味。娘惹料理中的經典麵食,如融合米粉湯底與南洋椰漿的「叻沙」(Laksa),以及加入酸辣湯汁的「馬來炒米粉」(Mee Siam),都是當地廣受歡迎的美食。

3. 服飾演變
娘惹可峇雅(Kebaya)上衣,雖採用馬來紗籠服飾風格,但在細節上傳承了漢服禮制。其最顯著的中華元素,表現在衣襟設計上。根據《禮記・喪大記》鄭玄的註解「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說明生者應右衽(即前襟向右側覆蓋)。可峇雅上衣遵循此一傳統,使其與馬來服飾的無前襟方向之規定有所區分。

可峇雅的設計融合了中華美學,採用緊身立領剪裁,類似旗袍的形制。衣面裝飾精緻的刺繡,常見圖案如蝴蝶和牡丹,都是源自中國的傳統吉祥紋樣。雖然配套的紗籠裙使用馬來織品,其花紋和配色卻多採用中國傳統顏色,並融入了龍鳳、如意等圖案。

鄭和下西洋後,早期華人移民在南洋如馬六甲建立貿易據點,透過與當地通婚和交流,形成了獨特的峇峇娘惹文化。至今,「峇峇娘惹國際大會」已經舉辦了34屆,成為東南亞文化交融的代表。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多次走訪王賡武圖書館、新加坡土生文化館,以及當地不同華人會館。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