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格育成到AI應用 嶺大校長秦泗釗:博雅教育與時並進

2025年02月20日 星期四

 

「大學」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另一個則是「大人之學」。古人8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和禮節;直至15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所學之博,貫穿古今天文地理。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認為,大學是年輕人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在面對數碼時代重塑世界的當下,嶺大自創校定立的「博雅教育」方針,亦需與時並進,除了學術技能的傳承,更需兼顧培養學生的AI素養和倫理。

跟秦校長做訪問,嶺大公關千叮萬囑,要準時到達之餘,就連訪問內容都要事先商討數次才能成行,盡顯重視和嚴謹。因此,原本以為秦校長作為理科的權威教授,做事或會一板一眼,連答問都如機械人般「精準」。

見面後卻發現,秦校長說話不單溫潤如暖玉,更對中、西文化侃侃而談,甚至談話中能引經據典、發人深思。

在2023年接任嶺大校長的秦泗釗,是繼港大張翔、理大滕錦光後,本地大學第三位在內地成長、到外國留學的「海歸派」校長。現年61歲的他,年少時從清華大學畢業後,再到美國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考獲化學工程博士學位,隨後曾任美國南加州大學工學院副院長、中文大學(深圳)副校長,在任職嶺大校長前,他是城大數據科學學院院長。而秦校長的研究範圍,包括數據分析、系統數據科學和統計學習等。

文理融合

雖然純理科出身,但秦校長對文科相當看重,他指嶺大以博雅教育作為核心辦學理念,其中一項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健全和完好的價值觀;而明辨是非的基礎,最終離不開傳統和經典,其中文化基礎更是重中之重。他說:「博雅教育不是一個空泛理念,而是一個人類的價值體系,我們需要保持中國傳統教育之餘,也要學習西方經典。這是我對現代博雅教育的其中一個理解。」

秦校長補充,在上任之初已致力推動「文理共融」教育方針。「當今社會,若對科學沒有丁點理解,好像有點過分吧。你不一定要去創造,或成為那方面的專家,但都需要去理解,甚至實際使用。就好像你不寫小說,或夢想並非成為文學家,但總不可能因此做文盲吧。」他笑說。

有見及此,嶺南大學去年成立數據科學學院,推出新的課程架構,將人工智能(AI)結合人文學科、商學及社會科學,讓學生掌握跨學科知識和創新技術。秦校長認為,學生作為未來領袖,「兼備」至關重要,今時今日創新科技幾乎是學生的「必修課」。

原圖

去年嶺大畢業典禮,秦校長勉勵畢業生科技雖是強大工具,但真正重要的是擁有駕馭科技的素養。(嶺南大學圖片)

投身大專教育多年的秦校長,不但沒有躲在象牙塔的暮氣,更時刻反思自身的不足。他認為香港大專教育系統,相對上較健康和全面,八大有互補的地方,使學生選擇相當多,想發展什麼領域,或有哪方面的特長,在香港都可以選擇到相對應的學科。

他說:「香港這個七百多萬人的城市,就有那麼多大學可選擇,讓大部分人都有機會入學,我覺得非常難得。再加上,相對於美國教育有200年歷史,香港教育發展也就只得30年左右,當然我們擁有百年老校,但整個城市有全方位互補的狀態,差不多近30年前才有,這種借鑑西方的優秀做法,是相當好的。」

在普通意義上,秦校長認為,大學教育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從18到22歲,作為人格形成的一個重要過程,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時光。他說:「與很多法律中,18歲以後即可被認為是成人一樣。大學就是讓一個人成長為一個成年人的地方。在西方教育中,將大專教育稱作formative education,意即成型的階段教育。在此之後,才是培養某一個領域,比較有智慧、有知識,能夠對社會做更多貢獻的專家。」

話雖如此,秦校長指世上總有新事物要面對,大學方面近年要應對的正是改變,包括由他所領導的嶺大。秦校長指嶺南自1888年創校以來,歷任校長因應當時社會狀況,對博雅教育有着不一樣的詮釋。例如創校初期,相當長一段時間,學院沒本科教育,僅如預科般,學生在校得到基礎教育後,再轉去專科學校。直到後來才發展一些專科教育,包括醫學、農學,以及其他的理科。

秦校長亦毫不例外,對博雅教育有新的理解。他認為,今時今日有非常大的空間,把博雅教育這個教學模式進一步現代化。

「我們現正面對的是數字時代,即AI時代。最佳例子,ChatGPT問世已經兩周年,現時我們就應進行探討,討論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對於生活、工作和學習各方面所帶來的影響。」

善用科技

其實,秦校長在2023年上任一個多月後,已經跟學校管理階層決定,購買ChatGPT許可證,供全校師生免費使用。當時,許多大學仍然禁止或嚴格限制在校園內使用ChatGPT和其他AI工具,主要擔心學生會利用這些人工智能工具來作弊,甚至做功課、撰寫論文等。

「如果你不讓學生使用它,又怎麼確保他們可以正確使用?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在校園環境和教授指導下使用。」秦校長多次表示,教育要跟上時代,掌握AI,而非被取代。

他表示,生成式AI不僅是一場科技革命,更是一場人文層面的革命。「我們反而希望學生『學會』如何用來做paper,當然這個『學會』是指正確使用,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生明白AI和人交互的過程中,人起到什麼作用?人需要保留什麼樣的優勢?學生去做的是,機器做不了的東西。我們現在學校如哲學系等,亦都在思考這個問題。」

原圖

秦泗釗校長(左一)於嶺大校園生活嘉年華,到各攤位與學生交流。(嶺南大學圖片)

他認為,科技雖然是一種強大的工具,但真正重要的是擁有駕馭科技的素養,創意、價值觀和想法將決定人類與這些創新科技工具的應用方向和未來發展。「我們的博雅教育,是希望強化學生的創造性和判斷思維,即critical thinking。像Stanford(美國史丹福大學)一樣,學生所交作業中有兩個顏色,標注哪處出於自己或AI之手,老師讀起來就知道,學生為何自己加了一些東西、為什麼接受了AI產生的東西。我希望學生均具備明辨是非能力,而不是說害怕用AI產生70%內容,就會拿低分。」

秦校長強調,嶺大從不是一間只看重成績的大學,而希望所有畢業生都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勇氣。

他又指出,世界上並非所有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但在嶺大的博雅教育中,學生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思考解決方法,就算最終得不到答案,或者發現解決不了,都不會坐井觀天,怨天尤人。

「嶺南人面對困難,會想辦法看看用力之所及的方法去解決。即使順利完成,都會想有沒有其他方法,或需要改進的地方,讓他們隨時都能迎接新挑戰。」秦校長說。

原圖

本月,秦校長(箭嘴)出席活動「元宵之約×甜物市集」,與同學們歡度元宵。(嶺南大學圖片)

原圖

去年12月,嶺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予世界知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圖為秦校長(右)致送紀念品給丘教授(左)。(嶺南大學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