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和「范睢」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學術瑰寶#

最近在《史記》專題課,有學生提問秦昭襄王的宰相應寫作「范雎(粵音「追」,普通話「jū」)」,抑或「范睢(粵音「雖」,普通話「suī」)」。誠然,「雎」和「睢」字形相近,只分別以「且」、「目」為偏旁,容易引起混同、誤認等問題,所以學生有此一問,足見其心細認真,值得一讚。

不過,「范雎」和「范睢」兩種寫法都曾見諸古典文獻之中。除此二者外,其實還有「范且(粵音「追」,普通話「jū」)」這一種寫法。用「范睢」的,多見諸《史記》及相關系統的部分著述,包括瀧川龜太郎的《史記會注考證》。至於「范雎」,則多數作為「范且」的延伸,如《韓非子》的〈外儲說左上〉用的是「范且」,而王先慎《韓非子集解》注云「顧廣圻曰:范雎也,『且』『雎』同字」。王叔岷《史記斠證》也轉引了這個說法,並指明為施之勉轉告,而其〈范雎蔡澤列傳〉全文亦統一用「雎」。可是,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版《韓非子集解(三)》雖同載有顧廣圻之說,但其全文統一用「睢」,而非「雎」(見該書頁24)。

「雎」和「睢」雖然形近,但其音異,因此有學者關注到這位秦國宰相的名諱究竟怎麼讀。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卷五〈赧王下〉為「范雎」的「雎」注音為「雖」,但錢大昕的《通鑑注辨正》卷一卻有「初魏人范雎注雎音雖」一條,更正前者的說法,也更為明確指出「范雎」才是正寫。其云:

按《史記索隱正義》於「雎」字無音,依注讀,則字當從目旁。攷武梁祠畫象作「范且」,「且」與「雎」同字,宜從「且」不從「目」,注讀為「雖」矣。古人名「且」者甚多,如穰且、豫且、龍且、夏無且之類,皆讀子余切,范雎、唐雎亦宜同此音,刊本作「雎」,葢轉寫譌溷,注讀為雖,失之甚矣。(見錢大昕:《通鑑注辨正》,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十月戈宙襄序本,卷一,頁三上至三下)

以上是學界討論「雎」、「睢」之別最常用到的文獻記錄,由此可以總結出三個重點:一、前人很早就察覺到「范雎」、「范睢」之別,並一直嘗試去辨正哪一個才是正寫;二、棄「睢」取「雎」的相對較多;三、「范且」的「且」與「雎」是同字異形,故從「且」可以推導出「雎」是正寫。

目前而言,「范雎」和「范睢」兩種寫法都是字典認可的。《國語辭典》有為「范雎」建立詞條,但同時注明「范睢」是可以接受的寫法。事實上,「范雎」、「范睢」夾雜的情況過於常見,《國語辭典》的做法兼採眾說、折衷處理,實在無可厚非,但書中未有為「范睢」另立詞條,可見其實則仍尊「范雎」為正寫。

當然,立足於大眾讀音習慣的角度上,選「范雎(粵音「飯追」,普通話「fàn jū」)」遠較「范睢(粵音「飯雖」,普通話「fàn suī」)」合適,但如採取《國語辭典》的觀點,則無論用「范雎」或「范睢」,只要全文統一即可。

不過,「范雎」和「范睢」之例純屬個別,並不代表「雎」和「睢」可以混用,「關關雎鳩」的「雎」也絕不能寫作「睢」。根據《說文解字》,「睢」從目隹聲,意謂仰目,無關鳥獸;而《說文》只收錄「雎」的異體字「鴡」,其意指王雎,從鳥且聲,說明「雎」應歸屬於雀鳥之類。「關關雎鳩」的「雎鳩」亦即「王雎」,故「雎鳩」的「雎」不能寫作「睢」。坊間一些書籍把「關關雎鳩」,寫作「關關睢鳩」,則明顯是形近致訛了。

 

撰文︰張桂琼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二級講師

#張桂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