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要是吃乾炒牛河,還是吃三明治?是自備午膳,還是到校外用餐?抑或乾脆叫外送,爭取打球的時間?」一個正在學習如何為生活細節做選擇的少年人,是基於甚麼因素為自己午飯吃甚麼、球鞋要買在哪裡的生產的、文具要選購用甚麼原材料製成等問題做選擇?他們又有沒有想到自己所作出的選擇,影響所及,不只有他們自己,更可以為他人、為社會,以至於為整個生態帶來貢獻或傷害?作為為孩子、少年們提燈引路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可如何跨越學科的界限,善用俯拾即是的生活事例和時事議題,能否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體驗,啟發學生建立更深、更廣的思考角度,讓他們認識、理解普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行動實踐,改造他們以至於我們共同的未來?
可持續發展教育(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在「以人為本」、強調平等共濟的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既是「因」(原因),也是「果」(成果),更是在多元化教育中不能或缺的「過程」。
2005年,聯合國宣佈啓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並頒佈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強調「發展能迎合現時的需要之餘,不會使未來世代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這不單單指向環境保護教育,更是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讓我們的下一代認識、認同「可持續發展目標」,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具備實踐的能力和自信,竭力與自然和諧並存共生,並關心社會、放眼國際,關注性別平等和文化的多樣性。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在本地益受重視,教育局更鼓勵學校從「價值」、「行動」和「認知」三方面,制定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我們不妨也從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因」、「果」和「過程」去考量,既是在概念上補充,也是具啟發性的教育變革框架。
Why and Why Not?——尋找「原因」,確認「動機」
年輕人一方面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一方面又對現實的種種充滿疑問,甚至質疑。老師們要帶領學生建立普世而又切身的「價值」,就不得不引導學生提問「為甚麼」(Why?)——為甚麼我們要推動可持續發展?同時,老師們也不得不鼓勵學生透過「為甚麼不」(Why Not?)的質疑,引發他們的創造力,參與在價值觀的建構中,建立更穩固的信念。——為甚麼我們不能放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為甚麼我們不多走一步,參與其中,推動可持續發展,利己利人?
從本地社區走入國際社群——創造經歷,享受「過程」
教育往往強調「過程」,可持續發展教育更著重能學生創造多元化的學習經歷,讓學生在真切的體驗中建立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不只有「以學生為本」的課堂學習、同儕之間的互動討論、走入社區、走進大自然的考察活動,還有由學生主導、參與策劃的課外活動,包括由環保大使推動的綠化校園計劃、與本地社區及國際社群連結的服務活動,和教育大眾的可持續發展嘉年華及分享會等。而要讓學生建立國際視野,學校更應善用本地及國際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網絡,讓學生與本地及世界各地關心社會的年輕人討論、合作,讓他們成為真真正正的世界公民。
「改變由現在開始!」——強調實踐,重視「成果」
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貢獻社會對年輕人來說也不是未來之事。可持續發展教育強調以「行動」實踐,要求學校、老師、學生帶動各種改造行動。除了上文提到的各種學習經驗,會為我們的社區及國際社群帶來實際的裨益以外,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有沒有盡一己責任,推動環境保育運動?學校在政策上有沒有為老師、員工、學生制定節約資源,推動綠化的政策?學生在其中又有沒有出謀獻策、提出建議、推動學校發展的空間?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學生大使們就不時在一些國際學生網絡會議過後,整合了他們自己的意見,向學校提出推動一些環境保護措施,包括校服回收、關注校巴服務安排、廚餘回收等。由此可見,只要學校對學生有信心,願意為他們締造機會,學生絕對有取得成果的「行動力」。
讓我們互勵共勉,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教育,以教育改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作者簡介:
港青基信書院助理校長 吳潔盈
吳潔盈助理校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先後取得中文系榮譽學士、哲學碩士以及教育碩士(通識教育)學位,投身港青基信書院服務十多年。現任離島區民政事務署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及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離島區)委員,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熱衷於推動可持績發展教育,致力鼓勵年輕人投入社區活動,服務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