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監牢」到「舞台」——《小孩不笨》的教育啟示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

 
/ 1

#師前影後#

歲月如膠卷轉動,每年總有無數光影掠過眼前。得知有幸為「師影前後」執筆時,腦海中倏然浮現的,不是時下的賣座電影,而是一齣筆者從求學時期便翻看無數次的電影——《小孩不笨》。童年時的我,被其鮮活詼諧的劇情深深吸引,尤其是開場那句形容學校的經典對白:「這是一間每個人都曾經坐過的監牢」,彷彿道出了無數學生的心聲。如今,手握教鞭重溫這部作品,當年的懵懂共鳴已透過教師的視角轉化為更深刻的省思與感悟⋯⋯

成績決定命運?

《小孩不笨》由新加坡著名電影人梁智強自編、自導、自演,是一部笑中帶淚,直擊教育現實的作品。故事聚焦於三位被歸類為「資質低劣」的EM3學生——Terry、國彬和文福,他們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Terry家境富裕,但過於依賴父母,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國彬擁有非凡的繪畫天賦,卻因母親執着於學業成績,而無法發展自己的興趣;文福則因家境貧困而肩負重擔,成績一落千丈。電影透過這三名孩子的成長故事,探討了教育體制、家庭期待與自我價值之間的衝突,讓觀眾不禁反思:「成績,是否真能決定一切?」

讓學生愛上學習 而非逼迫式學習

文福因家境貧困,需要幫忙家裏的雲吞麵攤,導致成績下滑,從EM2降至EM3,成為被看輕的對象。他逐漸自暴自棄,甘於現狀。然而,新老師的出現改變了一切:老師以自身經歷鼓勵學生,真正打敗大家的不是那些難懂的學科,而是大家的逃避。唯有正視它、理解它,才能戰勝它——老師的正向引導與耐心教導,讓文福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最終成功逆襲。文福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不在於強迫,而是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學習從負擔變成樂趣,從被動轉為主動探索。

用心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發掘他們的天賦。國彬的母親起初只以成績衡量孩子的成就,未曾細察兒子的真正困境——他究竟是「不願意」寫作業,還是「不會」寫作業?在對學業的執着與誤解下,她對國彬嚴厲要求,甚至認定他「不務正業」,忽視了他在繪畫上的天賦與熱情。幸好,新任班主任敏銳地發現國彬的才華,並推薦他參賽,最終他的畫作獲獎,贏得評審青睞!這亦讓筆者反思到,教育的真正意義或許不是讓每個孩子都變成「標準化」的優等生,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亮點,並讓他們有機會發揮所長。讓教室從一個「監牢」變成一個「舞台」,為學生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發光發熱。

勿害怕危險而不嘗試

Terry家境優渥,卻過於依賴父母,缺乏主見。他的懦弱不僅令朋友失望,甚至連綁匪也嘲諷他「到頭來什麼都不會」。被綁架後,他與文福嘗試脫逃,面對筆直的道路與崎嶇小道時,他本能地選擇安全的路。文福卻說:「如果因為害怕危險而不嘗試,最後只會走進死路。」這句話深深震撼了筆者。許多孩子從小被教導「不要犯錯」,導致他們害怕嘗試、不敢挑戰。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突破舒適圈,勇敢迎接未知。身為教育者,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錯誤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從不嘗試。

《小孩不笨》以溫暖而幽默的方式,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核心,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價值,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電影主題曲所唱:

「其實你不是不能,只是你肯不肯,
給自己多一個機會,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

每位教師都有責任幫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讓他們相信自己,不畏未來,成為「有用的人」。因為,每個孩子都不笨,他們只是需要一個能夠發光的地方!

 

撰文︰林澤麐老師
中文科教師、一個能反覆觀賞同一部電影百千次,仍樂在其中的影視愛好者。
教育如同看電影一樣,都需要按下暫停鍵,細心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

#林澤麐# #電影評論#

<上月下月>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