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人以珠與華人市易,大者利數十倍。商舶將返,輒留數人爲質,冀其再來。(《明史》)
十六世紀,東南亞海上貿易興盛,華商遠渡重洋,與土人交易珠寶香料,商機無限。華人移民湧現,為守望相助,會館應運而生。以地緣、血緣為紐帶,會館成為華人經濟互濟之所,文化傳承之根,於南洋大地繁衍生息。
一、源流背景:華人會館的歷史脈絡
1. 早期會館的起源
移民推動:隨着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進入東南亞,貿易需求驟增,吸引中國東南沿海,尤其福建、廣東、潮州、客家等移民南下,赴馬來半島、印尼群島等地謀生。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動蕩,更多貧困人口藉「苦力貿易」湧入東南亞。
同鄉互助:移民初到異鄉,舉目無親,為求立足,華人便以鄉土血緣為紐,創立會館或宗親會,以團結自保。會館早期扮演多重社會功能,除了凝聚同鄉,更兼醫療衞生、社會福利及就業濟困諸事,作用顯著。
2. 會館的社會功能
經濟支持:為同鄉謀職,引其入植園、礦場;促進同鄉間的經濟合作與資金互助,助其發展行業,如福建人操航運,潮州人主米糧。許多會館設有「義莊」或「金庫」,提供「標會」貸款服務,以應對同鄉的經濟需求。
社群守護:會館之職,也為移民設安置之所,如新加坡應和會館,為客家人立落腳點;設醫院、義山,以應生老病死之需。遇到外在威脅,則組織自衞之力,化解衝突糾紛,調停幫派爭端,保持社群安寧。
文化傳承:海外會館以方言戲劇、節慶活動,維護華人的語言習俗,強化其身份認同。興辦教育,設私塾、華文學校,如吉隆坡尊孔獨立中學,傳承儒家思想。會館又管理廟宇,舉行祭祀,如南洋華人獨有的大伯公信仰。
領袖角色:會館領袖在經濟發展、社會福利和文化傳承中擔當關鍵角色,他們是文化與社會凝聚力的推動者,其領導力直接影響會館功能的成效。其中,以曾任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二十年的著名華人僑領陳嘉庚最為典範。
二、 典型案例:星洲華人會館
1. 岡州會館
歷史溯源:新加坡華人會館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岡州會館創立於1840年,為廣東新會(古稱「岡州」)同鄉所建,是新加坡最古老華人宗親會之一。早期新會移民南下謀生,多從事錫礦、樹膠、建築等行業,會館遂成其於異鄉守望相助之要地。
技藝傳承:岡州會館目前在牛車水肩負文化傳承重任,特別是在粵劇藝術的傳承方面。新冠疫情後,會館每逢星期三舉辦粵劇班,導師曾親赴中國拜師學藝,是粵劇名伶紅線女的弟子,足見其對傳統藝術傳承的堅定追求。另也設武術班、舞獅班,吸引年輕人參與。
薪火相傳:開設歷史文化語言班,教授粵語、歷史、文學及文化。其中詩詞賞析班已辦二十餘載,學員人數穩定且有增長之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其他會館或宗親會,岡州會館現屆會館理事會成員中,60歲以下佔40%,顯示領導層正趨年輕化。
2. 廣東會館
慈善濟世:廣東會館自1937年成立以來辦學建院,特別是百年慈善機構廣惠肇留醫院(Kwong Wai Shiu Hospital),原只服務廣州、惠州、肇慶三地移民,如今已不分種族籍貫,但仍有會館成員任董事。隨着時代發展,會館由服務特定群體轉向全體族群,如2019年疫情期間,籌款幫助所有有需要的新加坡人,無分種族會員身份。
多元傳承:會館於文化傳承方面設多元課程,包括粵語基礎班、高級班、流行曲卡拉OK班、粵曲唱功班、聲樂民歌班及中華文化班等。課程設置既保留傳統特色,又融入現代元素,吸引不同年齡層參與。
節慶弘揚:會館積極推廣文化,舉辦如農曆新年團拜、寫揮春、舞龍舞獅等傳統節慶活動,維繫鄉情。同時,又參與「世界廣東同鄉聯誼會」(The World Guangdong Community Federation)等國際組織,於全球化背景下,展現傳承與推廣廣府文化的視野。
東南亞華人會館,自殖民時代至今天,一脈相承、綿延不絕。從早期的經濟互助、社會照護,到如今的文化保存與傳統弘揚,正是跨時代傳承的縮影。夾縫中求存,既守根本,亦與時俱進。可見華人文化於異域,根深葉茂,世代相傳,生生不息。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多次走訪王賡武圖書館、新加坡土生文化館,以及當地不同華人會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