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為媒 活化歷史——聖若瑟英文中學文物教學新模式

2025年04月03日 星期四

 

當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獸面紋在課室燈光下流轉,當唐代陶俑的彩繪霓裳拂過學子指尖,聖若瑟英文中學正以「文物教學法」,重構歷史教育的時空維度。學校把傳統中國歷史課堂轉型為「可觸摸的文明現場」,透過系統化整合歷代文物複製品與教學活動,開設以「以物帶史、物史給合」的教學範式。學校不僅精心蒐集新石器時代至當代的百餘件典型文物複本,更獲本地收藏團體「鴻蹤里」捐贈唐代陶俑、宋瓷等珍品,讓歷史知識突破平面教材的框架。

三維教學架構:展教合一的系統設計

原圖

學校蒐集新石器時代至當代的典型文物複本,整合文物複製品與教學活動,開設以「以物帶史、物史給合」的教學範式。

1. 博物館教育校本化
有別於碎片化的校外參觀,學校把中國歷史分為不同時期,對應陳列各時期標誌性文物:從周代青銅禮器體現的封建制度,到唐代三彩俑訴說絲路的繁華,每件文物皆經教學團隊考量選配。教師特別編寫《文物裏的中國歷史》學習手冊,把文物特徵與考評重點有機結合。例如學生透過德清窯黑釉薰爐的用途學習南朝士人的生活態度,分析漢代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探究漢代外交政策,實現「從文物到歷史」的認知跨越。

2. 雙向傳承機制
突破單向講授模式,學校與不同機構合作,實施文物導賞員培育計劃。學生在接受專業培訓後,不僅為小學生、家長解說教室展品內容,更接待姊妹學校北京朝陽實驗學校師生進行深度交流。此外,培訓計劃更通過大鵬古城遺址考察活動,成功將學生由「文化接受者」轉化為「歷史詮釋者」,實踐「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3. 跨域學習矩陣
文物教室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多元體驗模組:
• 實作體驗:以掐絲琺瑯工藝重現《千里江山圖》、文物考古挖掘、文物修復等,把藝術技法轉化為歷史載體;
• 科際整合:與資訊及通訊技術科合作研製學習文物互動程式、與視藝科合辦青銅器陶藝創作工作坊、與圖書館聯動甲骨文臨摹活動,構建立體文化認知網絡;
• 情境重現:組織學生赴河南回洛倉遺址學習隋代倉窖容量,在洛邑古城試穿華服,這種「多感官介入」的教學設計,使制度史、社會史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經驗記憶。

教育成效:文物叩啟文明之門

正如敦煌壁畫中穿越時空的飛天,聖若瑟英文中學的教學創新,賦予歷史教育靈動的生命力。當學生在修復仿製瓷器時理解「金繼」技藝的匠心,在回洛倉時驚嘆隋代工程智慧,文化傳承便不再是口號,而是真切的情感共鳴。

這種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認知、實踐、創造」的完整認知鏈。教師團隊把每件文物轉化為解讀文明的密碼本:從西周多友鼎、大克鼎的銘文解讀封建制度,到金甌永固杯反映清朝帝王管治中國的理念,學生在觸摸歷史紋理的過程中,自然形成對文化脈絡的立體認知。

 

撰文︰聖若瑟英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