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之路:晚清華人飄洋創業的傳奇

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商船交於四省,遍於占城、暹羅、真臘、滿刺加、渤泥、荷蘭、呂宋、日本、蘇祿、琉球諸國。(姜辰英《中外地輿圖說集成》卷98,1894年)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大批廣東和福建華人「下南洋」,在晚清動盪的社會環境中,為東南亞帶來新活力,亦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紮根。

晚清下南洋的歷史背景

1. 內憂外患︰晚清時期,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等一系列事件。廣東、福建等沿海省份人口密集,耕地有限,生存壓力嚴峻;西方列強在東南亞的殖民擴張,則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促使華人大舉南遷。

華人多以「契約華工」或「豬仔」身份出洋,經歷了艱辛的「豬仔船」航程,遠赴南洋謀生。初期移民多操錫礦、膠林、築路等苦役,生活艱苦,但憑藉勤勉與商業智慧,部分人逐漸立足,並創建偌大商業王國。

2. 海禁轉變︰清初實施的海禁政策,持續至1893年,期間東南沿海居民仍有冒險出洋謀生,「此等人大約閩省居十之六七,粵省與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硃批諭旨》(四庫全書本)一百七十六之六)。這些潛行出國者,絕大部分都留居當地成為華僑。

隨着華僑力量崛起,清政府態度轉變,1877年在新加坡設立首個駐外領事館。在此背景下,不少華商在跨國商貿上取得成功,以余東旋與胡文虎為佼佼者。兩人在星港兩地如魚得水,成就事業,反映了新加坡與香港這類港口城市,憑地理優勢與自由貿易政策,成為二十世紀初華商發展的重要中心。

余東旋的商業帝國

1. 跨域經營︰余東旋1877年出生於檳城,廣東移民,「余仁生」家族第二代掌舵人,他不只是東南亞藥業大亨,亦是礦業及橡膠業翹楚。早年在廣東鶴山接受傳統私塾教育,15歲回到檳城就讀聖芳濟國民中學,接受正規西式教育,融合中西文化。

憑藉敏銳商業眼光,余東旋涉足多個領域。從藥材起家,拓展至錫礦、橡膠、僑滙和銀行業務,建立跨地區商業王國。隨着業務蒸蒸日上,余氏把總部遷至新加坡與香港,藉以連結華南與南洋的商貿網絡。

2. 星港遺跡︰余東旋對華人社會影響深遠。新加坡牛車水至今保留「余東旋街」(Eu Tong Sen Street),以彰顯其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在香港,余氏曾於般含道、淺水灣及大埔興建三座宏偉西式別墅,均名曰「余園」。

香港余園三堡雖俱已拆除,然昔日大埔余園(Sirmio,今汀角路雅景花園 )附近之「船灣余東旋學校」以其名命名,1950年代創辦,至1994年停辦。校舍後經整修為西班牙國際學校,2024年改建為過渡性房屋「善樓」,現今建築部分保存但已空置。

胡文虎的虎標王國

1. 醫藥報業︰胡文虎生於1882年緬甸仰光,福建籍人,亦為晚清飄洋創業的第二代,創立「虎標」品牌。胡氏是東南亞醫藥界的傳奇人物,也是報業巨頭。和余東旋一樣,胡文虎早年也是回家鄉接受傳統教育。

胡文虎以其商業慧眼,於藥業建樹非凡,與弟胡文豹共創「虎標萬金油」,以獨特廣告與營銷之策,將之推廣至泰國、英屬馬來亞、新加坡、香港、荷屬東印度和中國各大城市,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醫藥品牌。

抗戰時期,國人抵制日貨,「虎標」成功挫敗主要競爭對手「日本仁丹」,品牌達到巔峰。除醫藥業外,胡文虎還創辦了《星島日報》等星系報業集團,建立了東南亞華人最具影響力的報業集團。

2. 文化地標︰不同於余東旋偏好西式建築,胡文虎揚名立萬之後,曾於星洲與香港兩地,耗巨資建造中式園林私邸——「虎豹別墅」(Haw Par Villa)。大宅不僅是豪華宅第,更以大量中國民間故事浮雕裝飾,如《西遊記》、《白蛇傳》、十八層地獄等,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

今天在新加坡,「虎豹別墅」不只是地鐵站名,2019新冠疫情後園內新增的「地獄博物館」,更是全球首個聚焦「死後」主題的博物館。香港的「虎豹別墅」,現為一級歷史建築,並以導賞團等形式向公眾開放。

晚清華商的南洋傳奇,彰顯了華人異鄉奮鬥精神。余東旋與胡文虎等商業巨擘在南洋崛起,並把事業重心布局於香港與新加坡,可見這些港口城市如同東西貿易網絡上的明珠,成為華商拓展國際業務的橋頭堡。

 

撰文︰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學者,多次走訪王賡武圖書館、新加坡土生文化館,以及當地不同華人會館。

#梁慧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