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填鴨」 不求分數 在家教學:香港教育新出路?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

 

香港教育制度常被評為「填鴨式教育」、「求學『確』是求分數」,以致莘莘學子在某些方面能力相對較弱,例如創意。

近年,本地有教育專家推動在家教育(homeschooling),即孩子不會進入學校系統。讀者或會問,這不是犯法嗎?其實孩子在學齡階段沒去學校讀書未必犯法,最重要是能通過教育局的評估。

這次有兩位教育專家及正在實踐在家教育的家長及其女兒受訪,一同探討香港學生學習的新出路。

推手及家長:我有自己一套系統

賴美琪擁有教育博士及工商管理博士學位,是香港在家教育協會(Homeschool Association, HSA)創辦人,同時是一位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的學者、作家和教育家,着力探索本地在家教育的發展與未來。

HSA為非政府組織(NGO)。賴美琪創辦HSA,並非完全否定香港教育制度。她認為本地教育制度有可取之處,但缺乏了在家教育這塊拼圖。

原圖

賴美琪是香港在家教育協會創辦人,她身體力行在家教導女兒,女兒15歲已經入讀香港理工大學。(吳楚勤攝)

「因為homeschool在外國是普遍的,我去到那邊,接觸當地的教授、老師,看到我準備在香港帶領(推動在家教育)這變化,每個人都很開心,會支持我說:『很好,香港(的教育)是時候改變。』」

在美國,2021至2022年間,有超過300萬在家受教育的學生。香港身為國際大都會,在這方面會否借鑑西方,不再認為返學校是學子念書的唯一途徑?

為此,賴博士希望建立香港在家教育的系統。現時在本港接受在家教育的學生是少數中的少數,因此建立該系統絕對需要一段時間。

女兒15歲念大學

她說:「我們定期舉辦Homeschool Education Talk(HET),一個月在網上舉行一次,會邀請教授和educators作出分享,在指定主題上教導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此外,HSA也會舉辦一些實地參觀活動,例如到香港的大學參觀,讓學生有多元化體驗與見識,並且增進社交能力。

賴美琪大力推動在家教育,原來她早已身體力行以此法教導孩子。「我有多年經驗,女兒Paris 15歲入讀香港理工大學,主修物理學及人工智能,今年正就讀大學3年級。我有自己一套系統,其實,Paris以前在本港學校讀到小學四年級,雖然她都考第一第二名,可是覺得不開心,經常要做功課,壓力頗大,她說讀書應該不是這樣……於是叫我homeschool她,我答應了,當時用上大約4年時間,幫助她升讀大學。」

原圖

賴美琪女兒Paris在美國阿拉斯加進行Worldschooling時攝。(受訪者圖片)

對在家教育有深入研究的賴博士,覺得該方法比起傳統制度的每天返學放學有什麼優勢?她認為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好處,就是能還孩子一個童年。

還孩子一個童年

「我女兒經常跟我說:『多謝媽媽,你還我一個童年。』」賴美琪笑道。「因為我比較有經驗,學校8小時的東西,我一兩個小時就搞定。餘下的時間,她可以睡覺或做自己喜歡的事。」

她亦認為,在家教育可減少學生缺乏創意的機會,因為可以完全跳出傳統制度框架,think outside the box。例如賴博士會帶孩子到各個國家旅遊,擴闊眼界,明白不同國家人士的文化與思維是不一樣的。又會加入life education元素,譬如看見一條河流,會問Paris:「河流有什麼特徵?」待她回答後,再跟她解釋河流有起有落,人生同樣有起有落,這是自然現象,一定要接受。當落的時候應該怎樣呢?Paris回答,落的時候就當作一個學習過程,不會覺得不開心。

「所以對於Paris,其實我感到驕傲的,並非她早入大學,而是她成為一個很開心的小朋友,有童年,心態還很正面。面對挫折,她會覺得這是學習機會,擁有與別不同的思維。」

為人父母,普遍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但比起這些,心底深處最希望的,始終是兒女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在家學生:信任媽媽安排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本地通向大學之路多元化,考DSE、讀IB、海外留學等。現時理應讀中三的黃慧心,選擇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在家教育,對傳統教育制度下的普羅學生而言,儼如樹下被蘋果砸中的牛頓。

不正常學生生活

黃媽媽Annie有31年教育經驗,她説:「主要教幼兒、音樂、SEN學生,了解香港教育制度的不足。兒子和女兒上小學時,我已叫他們不用溫書,同學都很羨慕。我一直有在家教育的概念,後來發現真有這種方式。」女兒上中一後,Annie看到不正常的學生生活。

「四五點放學回來就去做功課,完成後是七八點,然後才吃飯,之後再溫習,都是她自己去做的,那種自覺讓我感到害怕,她的童心、天真哪裏去了?同時也看到她學習的壓力。」Annie說。於是,她不斷游說女兒在家教育,最後跟學校老師提出這種創新的模式。當然,傳統老師不明白,勸她還是讀本地學校。

理論上,教育局會安排家訪看有沒有安排學習時間;不過,黃慧心的個案至今沒有家訪。有趣的是,有同學嚮往像黃慧心那樣學習,「有同學覺得上學辛苦,表示想homeschool,打聽過每天的學習安排等,但後來都不了了之。」黃慧心說。她偶爾會約同學出來見面,但彼此的話題截然不同。

吃午餐亦欠自然

Annie先給女兒休息了大半年,對方突然說:「媽媽,我以前上學的時候,是不可以很自然地吃午餐。」Annie知道女兒當初承受的壓力之大。她今年為女兒安排了英文課、畫畫班,其他都是學習自理能力,為提升與人溝通能力,安排女兒去自己工作的福利會參加活動,甚至參與訪問離島居民生活的寫作工作。

原圖

黃慧心(左)相信媽媽的抉擇,很享受在家教育。(吳楚勤攝)

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不過,確實少了校園生活。黃慧心坦言偶爾也頗想念同學,「他們假期都要補習、溫書,很少可以出來,也許要到長假期了。」對於反傳統的學習模式,她說:「我信任媽媽,相信她為我在學習路上的安排。」看得出兩母女感情很好。至於上大學,Annie坦言不擔心,「英文老師給的練習,她成績很不錯。」

Annie表示有個homeschooler,在家學習兩三年,期間四處旅行,寫過幾本書,後來拿着幾本作品,就順利獲大學錄取。「所以homeschooling是可以銜接到香港正規大學的!」Annie樂觀地說。

教大講師:學生在家學習動機較強

古學俊博士身兼多職,是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香港教育大學基金會員等,亦是HSA創辦成員之一。獲選為《今日華人》雜誌「2022年度傑出人物」的古博士,於教育局工作了19年,在教育界擁有豐富經驗。「我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和homeschool是互相補足的,這兩樣東西俱備就非常完美了。我們現在的homeschool有許多優點,例如照顧學生方面,因為由家長教導,所以步伐可以緊貼自己的生活。如果去學校,三四十個學生,老師很難做到這件事。」

原圖

古學俊博士是HSA創辦成員之一,擁有多年在教育局工作及大學教書的經驗。(吳楚勤攝)

參考教育局準則

由於古博士非常熟悉教育局的運作及文件,所以會參考許多全港中學、小學和幼稚園一定要查閱的專業文件去推動在家教育,例如當中有些原則是教導學生怎樣學會學習,並非只靠老師傳授知識。

「我加入教育局19年,其中6年做inspector。Inspector需要去學校建議校方怎樣將教育質素提高,做得更好。我去了起碼60間中小學提供意見。我們homeschool亦要使用一份關於表現指標的重要文件。」該文件提及教學、學生成績等數個範疇。

「有了這份文件,就知道教育局認為怎樣才做得好,怎樣只是剛剛及格或做得不好……會作參考,所以能了解家長在家中教導課程的表現如何,以及學生的學習進度等。」

因此HSA的在家教育並非閉門造車、充耳不聞天下事,而是會參照現時官方的準則去教授學生。

可節省不少學費

古學俊認為homeschool還有很多優點,其中之一是cost effective,即不用交那麼多學費,因為現在有一些幼稚園、國際學校等收費不菲。在家教育便可減去學費的負擔,因為家長就是教師。

當然並非每一位家長都是專家,所以HSA舉辦很多講座如zoom meeting,不同地方人士皆可參與;當中有專題教學,例如古博士本身在大學教數學,他會給家長講解數學的教學方法。

原圖

古博士認為學生有學習興趣和動機,以及能夠自學皆非常重要。(網上圖片)

「而且在家裏學習,學生的動機強很多。例如Paris的學習興趣和動機非常強,這很重要,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和動機,一定學得不好;另外,要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即不用有人在身邊,他們都可以自學,我們鼓勵自學。」

根據本地《教育條例》,家長有法律責任確保介乎6至15歲的子女定時上學。若有關部門得知有違法個案,會派員聯絡家長或家訪,了解情況,及就有關個案作定期評估和跟進。問及這方面,古學俊淡然自若。

「我們可以配合。例如可跟教育局討論,希望對方給我們一些建議……亦會跟教育局說,我們能做到那些表現指標入面的東西,像學習的科目、深度等,如果可提供一些證明,證實做到這些事情,教育局也有信心去幫助我們,希望雙方能互相配合。」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要對莘莘學子有益,香港會否像不少外國國家一樣,接受在家教學為一條可行的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