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繁燈:大運河與南宋臨安的市井繁華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每樓各分小閣十餘,酒器悉用銀,以競華侈……歌管歡笑之聲,每夕達旦,往往與朝天車馬相接。雖風雨暑雪,不少減也。」(《武林舊事・酒樓》)

 

南宋時代,大運河是維繫南北的經濟命脈與文化通道。當時朝廷定都臨安(今杭州),這座依傍江南與浙東運河的城市,因漕運與商貿的湧入而迅速繁榮。水路便捷,商旅往來,市井生活晝夜不歇,猶如河上繁燈,照亮南宋的繁華。

一、大運河與臨安

1. 帝都樞紐
臨安,位於京杭大運河南段,地處江南運河與浙東運河交滙處。南宋紹興八年(1138)定都臨安後,財賦主要取自浙西、江南、淮南、兩湖、四川等地,於是北部金國境內水道逐漸淤塞廢棄,江南運河與浙東運河逐漸成為南宋王朝的生命線。

2. 水系網絡
江南運河是中國京杭大運河於長江以南的一段,長約330公里,包括蘇南運河與浙江運河兩段。運河北接長江,南連錢塘江,聯通一眾太湖平原水系,是江南河運的主幹道。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西起杭州,東至寧波甬江入海口,全長約240公里。南宋重視對外貿易,寧波是重要對外貿易港,因而浙東運河的航運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隨着杭州成為行在,杭州城市井文化的逐漸繁榮與江南、浙東運河緊密相連。

二、南宋臨安市井生活文化與大運河

1. 物資流通與商業網絡
運河運輸相較陸路運輸更為廉價高效,並使得遠距離運輸成為可能。江南運河保障路太湖流域的糧食、絲綢等物資運送至臨安;浙東運河則促進路海外與內陸貿易的繁榮。這種高效的物流體系,推動路沿線城鎮商業的繁榮,催生了密集的市集,形成了跨區域的商業網絡。

2. 人口流動與市民娛樂業興起
運河經濟的繁榮,使得運河沿線成為商賈、工匠、藝人的集散地。臨安是運河樞紐,流動人口與居民眾多。吳自牧於《夢粱錄》記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流動人口帶來多元的放眼、習俗和技藝,拖動市民階層的壯大。

隨着商旅的娛樂需求擴大,運河碼頭附近的瓦舍勾欄、茶樓酒肆逐漸成為市民娛樂中心。雜劇、說書、傀儡戲等表演藝術也逐漸興盛。

3. 對外貿易繁榮
浙東運河連結的明州港,使得南宋的海外貿易輻射至日本、高麗,以及東南亞。外來商品也通過運河進入內地,市井出現了「胡商」、「蕃坊」,異域飲食、服飾元素融入市民生活。《夢粱錄》中記載「杭城富室多是外郡寄寓之人……其寄寓人,多為江商海賈」。海外商賈通過浙東運河旅居臨安,形成聚居地。

4. 社會結構變革與市民意識興起
繁榮的運河經濟,催生了富商、手工業主等新興階層,他們追求世俗的享樂與文化生活,推動了市井文化平民化。通俗文學、節慶廟會以及夜市文化的興盛,反應了市民審美趣味對文化生產的改變。

三、運河與臨安的文化交織

1. 文學與藝術的繁榮
運河交通便利,促使文人雅士頻繁往來,《武林舊事》、《夢粱錄》等筆記,真實記錄了臨安風貌。范成大《吳船錄》描繪運河沿線風景與風土人情,反映文人對水網城市的觀察。同時,伎藝人雲集臨安,南戲崛起與運河沿線文化交流密不可分,《張協狀元》等劇目風靡市井。瓦舍勾欄中的說書藝術,形成了「杭州評話」的講評風格,反映了市民階層審美需求。

2. 市井生活的多元融合
運河將各地特產帶入臨安,催生獨特飲食文化。江南茶葉、太湖魚鰕與北方鹿羊、包子從食,在此融合創新。《武林舊事》記載的滿街美食,包含各地風味。茶館成為市民社交重地,商賈往來帶動商業繁榮。這種因運河而生的文化交融現象,豐富了南宋臨安的精神生活,也奠定了後世江南文化的基礎。

江南運河與浙東運河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水道,更是南宋經濟轉型與文化活力的生命線。通過促進物資流通、人口遷移、技術傳播和跨文化互動,直接推動了市井文化的世俗化、商業化與多樣化,為後市中國市民社會的形成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撰文︰
余瑾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中外文學比較。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余瑾#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