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如果一個年輕人說他讀藝術,將來想搞藝術,不少人聽見後都會閃過一個想法:「搵唔搵到食?」
香港藝術學院(下稱學院)院長文潔華對此有自己一套看法,「我是讀哲學的,哲學更搵唔到食。」她認為,年輕人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這樣才有動力去深入鑽研,成為專家。
跟文教授做訪問,她會談到藝術家如Mark Rothko、名著《大亨小傳》、佛洛伊德,甚至Marvel電影,豐富多元。
不久前「吉卜力之亂」掀起話題,文教授這次也會談談對AI與藝術的觀點。
1998年,香港藝術中心與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合作,推出首個藝術文學士課程。在這合作基礎之上,香港藝術學院於2000年創辦,作為香港藝術中心的附屬機構。學院與RMIT關係密切,至今雙方已協作二十多年。
學院的學歷頒授課程集中於數個藝術範疇,包括陶藝、繪畫、攝影及雕塑;提供的課程包括高級文憑及學士學位。
「雖然學院環境不像一般政府資助的大學,有很大的校園、許多活動,但學生不介意。可能對於受藝術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其實頗敏感,很重視關係。我都相信教育是關於關係,資源次之。」文潔華道。
「關係,例如以前我們有師徒制,學徒跟師父,在一個很小的工作室,徒弟要幫師父買奶茶咖啡、走走趯趯,有什麼大規模的資源可言呢?然而他們學到的東西是最多的。歐洲都有師徒制。我覺得香港藝術學院蠻像師徒制,師生關係非常深厚。」
她指出,學院多年來已培養了不少出色校友,畢業後憑藉深厚藝術造詣,有些成為畫廊擁有者、策展人、設計師,有些則做藝術教育、藝術行政等,部分畢業生相當有名氣。
「所以如要我形容學院,好處是我們黏着香港藝術中心,後者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單位,有壽臣劇院、古天樂電影院、幾層大小不同的畫廊等,更重要是我們租戶大部分跟藝術有關,這氛圍讓學院加了不少分數。」
學院的課程設計有一特色,不同於一般大學。普遍大學課程不論主修什麼,都要求學生讀不少基礎科目如中文、英文等。但學院沒有這些,學生一進去就讀藝術,文教授覺得這亦是吸引人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能避開AI
近年人工智能風潮席捲全球,不久之前出現「吉卜力之亂」,以AI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把照片轉換成宮崎駿動畫風格的圖片,各社交媒體被「洗版」,群眾玩得不亦樂乎。對於AI與藝術之間微妙又複雜的關係,文教授分享了不少想法。
「我們不會不做(AI),也不可能不做。學院做的方法是,無論在陶藝、繪畫、攝影及雕塑,每一個科系中,一定有能夠用AI作為工具的課程。然而,我們不會特別去做AI Art,即AI的藝術課程,學院仍未打算去做,因為要跟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的課程結構,它們的AI由另一個學院做,並非fine art學院。」
她對於AI、電腦技術及特效等有很深感受。譬如早幾年Marvel電影盛行的時候,她每一次入場,15分鐘就離開。
「因為我覺得故事講得太差了,沒有故事,人物沒性格,我不講是哪一套,但它天馬行空到一個根本不需要故事的地步,角色要飛就飛要死就死,沒有邏輯,有時好像只為軟件或技術的可能性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假如我改編《大亨小傳》,一部這麼有名的小說,我不會AI行先,而要先找飾演Daisy(女主角)的演員。那個很愛Daisy的男人,即後來死了的大亨,應該由誰來演?誰可以活靈活現地表現主題、愛情的變質等?如果用科技,是用來為這件事服務。但現在不是這樣。現時是找一個故事去遷就軟件或科技的可能性,而那些故事就已經不成『故事』了。」
談完這部被普遍認為著名作家費茲傑羅最偉大的傳世之作,輪到美國畫家Mark Rothko。
文潔華認為,人熱中於藝術,原因之一是我們看過一些很棒的小說、電影、畫作等。
「我極之喜歡Mark Rothko的畫。Mark Rothko(的作品)很難明白,例如一塊塊顏色。我去年在中央圖書館講talk,關於Mark Rothko的藝術理念。聽眾全都白頭髮,退休一族。其實Rothko曾寫書,有一本叫《藝術家的真實》(The Artist's Reality),從中會得知他是一位思想非常高深的藝術家,會論及我讀的藝術哲學,由亞里士多德講起,到底什麼叫真實。觀其畫作,要同時配合他的理念,作為一種講解方式。那個talk不容易講,但我非常享受那一夜。」
藝術處理情感
她指出,人從事藝術活動,是希望表達情感。藝術關於情感,而非邏輯推理。它能補足我們,特別在科學掛帥的社會裏面的不足,而人的存在,如同意佛洛伊德的說法,我們很多時都要處理自己的情感、本能……情感十分重要。藝術處理我們的喜怒哀樂、一些價值觀的表達,譬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或者海明威的《戰地鐘聲》,又或杜甫的詩。「小時候被迫要背完《兵車行》,現在覺得很有電影感,好正。幸好那時候迫我背了,否則吸收不到其精華。」
文教授同時表示,藝術的功能可讓人脫離一個有利害關係的環境。它應該不是以賺多少錢、得到什麼利益為主要目標,或是否能使人聲名大噪,像畢加索一樣受歡迎,又或能否吸引很多美女的注意。其實並非為了這些利益,而是我們可找到一種語言,將最想說的訊息,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甚至可超過我們本來想說的話,那麼人就覺得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雖然她相當重視藝術的內容、深度等,卻非全盤否定AI,因她極之尊重藝術媒體本身。「我不會說AI沒有做到很高深的藝術的可能性,它可以的。」只是,當中要取得平衡。
「每個人畫的公仔會有分別,大家都畫宮崎駿的人物,但作品不會一模一樣。」她認為如所有畫都用AI生成,人不再用自己的手畫出來,我們便沒有存在感。
「我覺得要補足一件事,就是要有些craft,手工藝,讓人有原創的感覺,以及做回作者的角色,否則我們會失去自己……人始終不能生活在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裏。」
從虛擬返回現實,香港是商業化社會,讀藝術或從事藝術行業,常被人覺得「搵唔到食」,文教授對此又有何看法?
「我是讀哲學的,哲學仲搵唔到食。別人問我讀什麼,我答哲學。『哦,即是命理?』我說其實是研究美學。『哦,即是美容?是不是做facial啊?』……不過呢,我真的很慶幸和感謝上帝,我讀了哲學。」
她覺得哲學會尋根究柢地問許多問題,相當有意思,這學科的訓練對其人生頗有用處,因為懂得問問題,就可以化解一些困惑。文潔華認為,讀書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讓人開竅。
「其實,現在有學位就可找到工作了……政府機構沒有說讀藝術不收,也沒說讀哲學不收,面試時也許會覺得你與別不同。」
「如果你喜歡一件事,會有動力花時間努力鑽研,成為專家。我相信一理通百理明,很多事情觸類旁通。因此讀藝術沒有問題的,絕對。」的確,只要有才,就有工作機會。所以學院會繼續努力培育藝術人才,現正構思於未來開設更高程度的課程,包括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