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觀眾、評論者應該跟作品、創作者保持怎樣的關係,已經不容易說。
正如其他香港普及文化產業,香港電影市道低迷、新演員難入行,需要香港人買票入場支持,已經是毋須討論的事實。基於這個事實,業界人士希望香港人支持有時會出現以下論調:
即使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支持,因為不買票支持的話,未來就沒有機會。
認定支持香港文化的大道理前提下,,應該抱着和稀泥態度減少批評,多點鼓勵。
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結論直接跳到不應該批評的話,恐怕未免太過虛偽。事實上,這種論調容易被反過來認為是情緒勒索,尤其是討論起過去港產片沒有改變的壞習慣(例如近年愈來愈多評論人指出不斷重複、不合理地強調感動和解的溫情結局)。
業界有這樣的聲音,跟網絡討論離不開關係。
網絡其中一個問題是,大家很需要確保自己沒有錯過熱門話題,並透過留言、分享確認自己站在主流的一方,當中很容易放大不負責任、沒有內容的言論。在這個很需要馬上獲得他人肯定的年代裏,實力不符地過分耀眼、無法投射自我價值而獲得同感的公眾人物或文化作品,很容易被扯上流量密碼,試圖引起公眾同時向同一對象一起取消(Cancel)。
網絡上的影評受到這種風潮影響,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用最誇張的描述,不是捧到前所未有的神作,就是不堪入目的垃圾。
身為評論人,珍惜自己筆桿的我,既不想受網絡生態影響,或主動影響網絡生態,也不想被任何價值趨向左右任何作品評價,只是把對港產片的同情用在合適的地方上。
基於對港產片的理解,我會對港產片個別題材有所期待(如議題電影、動作電影的美學),我會體諒港產片個別製作局限、個別創作者創新探索嘗試而放輕自己的評價標準,我會多留意個別叫好不叫座的非主流電影。
有時候我甚至不介意看一齣爛片,但我介意的是創作者沒有誠意創新。比起千篇一律重複過去成功的作品,我寧願入場支持認真但效果不怎成功的嘗試。而這份誠意,往往可以入場前透過影評作出基本的估量。
對我來說,影評不是食評,讓人判斷選擇買票看哪齣電影;影評不是解碼遊戲,發現創作者留下所有官方電影彩蛋;影評不是電影發航商的傳聲筒,按照電影創作者的創作意圖解說電影;影評不是中學生閱讀報告,從頭到尾把故事重複一次,牽扯跟文本無關的話題進行聯想發掘意義;影評不是自以為是地把個人自我價值投射在作品,因為作品體現自己獲得同感而覺得好棒棒。
電影評論的價值遠不止於蓋棺定論作品好壞,而是基於客觀細節,辯證電影呈現了什麼、怎樣呈現,以及它受到什麼作品影響,交出了怎樣的回應。優秀的影評文章可以讓人從好作品發現瑕疵,從參差的作品發現巧思,這些文章不一定會說服立場相左的讀者,但可以讓人獲得新的想法。
正如其他藝術形式的評賞,電影評賞可以讓人學會謙卑——我們不必像網絡討論一樣馬上表現自己對個別作品的立場,但可以退後一步思考他人的想法;電影評賞也可以讓人學會真誠——我們不必假裝看到、感受到其他評論者指出的觀察或是電影創作者聲稱營造的效果,但可以嘗試驗證這些新的想法,更深入了解電影。
撰文︰張穎恒
細讀工作室聯合創辦人、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客席兼任講師
「師前影後」專欄文章由人前是教師,人後是流行文化影視作品的老饕輪流執筆,希望分享觀影心得,融入教育生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