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學生飯盒有幾難食?」中學畢業後,我都未曾想過回頭吃那些飯盒。儘管這些飯盒價格相宜,但它們那陣「餿味」、那些螢光色的醬汁、那些只用熱水輕輕燙過的蔬菜,一想起就難以下嚥,甚至令人作嘔。
每逢午膳當值,在課室看見學生撕開飯盒的膠膜時,即使隔着口罩,我也嗅到撲鼻而來的「飯味」。學生們已見怪不怪,只是匆匆將飯菜傾進口中,或「三扒兩撥」、草草了事,等待午息衝到小賣部買小食「醫肚」,狀甚可憐。
有一次中文課,我設計了一場小辯論,辯題是「中一學生應外出午膳」。想當然,結果變作學生飯盒「公審大會」,學生們「一面倒」地支持外出午膳,而且舉出很多留校午膳的弊處,例如飯盒裏有毛髮、小昆蟲、未熟的豬肉等,表示有食安方面的隱憂。而且,也有學生表示飯盒款式不多,甚至聲稱不利他們發育。
的確,很快到了飯商招標的日子,學校安排一場飯盒試食會,份量和款式多得吃不消,有肉醬意粉、素食薄餅、咖喱魚蛋,甚至還有牛扒。職員的服務也特別殷勤,不斷奉上水、果汁,還有甜品。我想,這些食物很大機會也無緣在平日的學生飯盒出現了。
這一切都是錢作怪。
撰文︰施勁超
九十後中學教師,香港詩人,近年有意結合課程,在校園致力推廣閱讀與創作。曾獲青年文學獎等新詩組獎項,著有詩集《行走的姿態》(石磬文化,2023)。
編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