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只是企業所面對的挑戰,更是當今價值觀轉變的具體反映。
新世代不再只是職場的新兵,而是推動企業轉型的催化劑,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其核心理念與行為準則。
這一代年輕人擁有數位原生的優勢,擅長運用AI工具來解決問題、提升效率;但同時,他們也展現出前所未見的職涯流動性,以及對個人信念與價值觀的高度堅持。根據國際顧問機構的調查顯示,高達50%的Z世代曾因自身信念而拒絕執行工作任務;44%更因僱主的要求與其價值觀不符而婉拒工作邀請。然而,這並不代表他們逃避責任,而或許是對工作背後的理念與文化提出了深層質疑。
ESG若無內化 風險不止於「搶才」
企業若無法真正內化可持續發展與環境、社會及管治文化,不僅將面臨人才吸引與保留的挑戰,更可能逐步失去公眾信任與社會價值。這種「留不住人,也留不住價值」的雙重風險,已不再只是警語,而是在許多企業組織中真實上演的痛點。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迅速發展正重塑整個職場生態。近六成的Z世代與千禧世代相信AI將取代部分職能,七成更已開始規劃轉向不易被自動化取代的職涯方向。他們不僅在意工作是否吸引,更在問:「我是否能在AI時代中維持不可取代的價值?」
這樣的變化使企業同時面對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擁抱科技、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又要穩定人才、傳承價值。當企業仍以過去的績效邏輯與管理方式應對新世代的期待,年輕人才往往選擇轉身離開。
重新建立價值對話 才是關鍵解法
那麼,企業到底應該如何因應這場結構性轉變作出應對?答案或許不只是更多科技上的投資,而是從根本上重建價值對話。對年輕世代而言,企業是否真誠實踐環境保護、社會共融與良善管治,已成為他們選擇僱主與衡量忠誠度的核心依據。
年輕人會問:你們的供應鏈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員工的身心健康是否被真正重視?多元共融是否只是口號?企業的決策是否反映出長遠責任?這些問題若沒有一套內化的邏輯與判斷方法,企業將難以真誠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