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漢人久為一家。」(《金史.卷七十五》)
「唐人」如今已是聯繫全球華人社群的重要文化符號;而在遼、金、元之際,「契丹」則曾代表「中國」形象,活躍於當時的世界語境之中。這一源自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不僅建立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穩定政權,更在中亞乃至歐洲的語言與認知中,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中國」印記。
一、 契丹起源與遼國崛起
1. 草原神話與八部建置︰根據《契丹國志》記載,契丹起源於土河和潢河(今內蒙古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具體年代已不可考。相傳一名男子騎白馬沿土河而下,一名女子乘青牛小車沿潢河而行,二者於木葉山相遇成婚,生下八子,分地而居,建立八部,成為契丹民族的始祖傳說。
2. 諸部整合與契丹初興︰晚唐之際,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崛起,統一契丹八部,於公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國,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947年,其子耶律德光南下滅後晉後改國號為「遼」,國祚延續至1125年,歷時二百餘年,與北宋、西夏鼎足而立。
3. 疆域擴張與「中國」認同︰契丹據有幽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以及山西及河北北部)後,國勢日益強盛,並逐步自稱「中國」,以華夏正統自居。《遼史.地理志》載其疆域「東至於海(日本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今阿爾泰山、額爾齊斯河上游),北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發源於蒙古國),南至白溝(今河北中部白溝河),幅員萬里。」
契丹國橫跨草原與農耕地帶,形成一個多民族、跨區域的宏大政權。其軍事實力之盛、外交影響之廣,對中亞乃至整個歐亞大陸皆產生深遠影響。
二、 契丹為名與中國為象
1. 雙制並行與民族融合︰遼政權採用「因俗而治」的獨特治國理念。《遼史.百官志》載:「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契丹人遵循游牧傳統,漢人依循中原法制,農牧並舉、各安其業。在長期的互動中,漢人逐漸契丹化,契丹人南下後亦深受漢化影響,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遼政權積極吸納漢族制度與文化,並依據漢字創造契丹文字,設立五京制度,承襲中原城市建置模式。此種制度與文化的融合,促進了契丹與漢人共治共生,也使契丹政權具備了「中國」政權的象徵性格。
2. 「契丹」成為國際語境下的「中國」︰遼國強盛一時,軍事力量與影響力輻射西域地區,草原絲綢之路興起,對東西方的經濟互通與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隨着契丹勢力在歐亞草原的擴展,「契丹」這一稱謂逐漸成為中亞、西亞、東歐等地對中國的代稱。
例如,俄語中的「Китай」、哈薩克語的「Қытай」皆意為契丹。這種語言現象不只是外交與貿易交流的結果,更反映了契丹政權在當時世界秩序中的中國身份認同。
3. 元代以後「契丹」稱謂的延續︰元代實行四等人制度,其中蒙古語以「契丹人」泛指原金國統治區的漢人、契丹人、女真人等族群,並將其列為第三等。這一稱謂的沿用,間接反映出漢族與契丹族之間深度融合的歷史現實,亦印證了《金史.卷七十八》所言「今天下一家,孰為南北」之說。
直至今日,蒙古語對漢族的稱呼仍保留「契丹人」一詞,傳統蒙古文寫作 ᠬᠢᠲᠠᠳ ᠬᠥᠮᠦᠨ,西里爾蒙古文為 Хятад хүн。語言的延續,成為了歷史記憶的見證。
三、 契丹印記與中國想象
1. 歐洲地圖中的「契丹」︰歐洲對中國的早期認識,多來自穆斯林商人與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記述。十六世紀的歐洲地圖上,標示有中國北部的契丹省(Provincia Cathai)、南部的蠻子省(Provincia Mangi),以及西部的吐蕃(Tebet),其分區與元代的等級劃分、及所轄疆域大致相符。由此可見,最遲至十六世紀初,「契丹」(Cathai 或 Cataio)已作為「中國」的別稱廣泛流行於歐洲,並一直沿用至清代。
2. 「契丹」的現代遺緒︰「契丹」一詞不僅留存在歷史文獻與地圖中,也被現代企業沿用,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其命名便取自「契丹」的英文音譯,象徵中國與世界的連結。這種文化記憶的延續,體現契丹作為中國形象的一部分,其歷史厚度與國際認知。
3. 契丹即中國——文化記憶的形塑︰契丹的歷史,是一部遊牧民族與農耕文明交融的故事。它從一個草原部族,逐步發展為世界認知中的「中國」象徵,其稱謂跨越語言、文化與國界,成為中國形象建構的重要一環。從「契丹即中國」的歷史記憶,到當代語言與文化中的遺痕,契丹的印記見證了中國認同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撰文︰
王莎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社會語言學。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