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家長更容易擔心孩子的未來,因此傾向提供全面保護,避免孩子面對困難,甚至過濾所有不良資訊,希望孩子時刻保持快樂。當孩子面對困難時,有些家長會立刻介入,希望保障孩子的感受和權益。
這樣的保護雖然出於愛,但過度干預可能與家長的初衷背道而馳,影響孩子的成長。有研究發現,過度受保護的孩子較以自我為中心,獨立解難能力較弱,遇到困難時容易歸咎外界,導致適應社會與人際關係的能力受限。
形成錯誤世界觀
心理學家Judith Locke的研究發現,自小受到高度呵護的孩子慣性獲別人遷就,會較為自我中心,不容易理解人際間彼此的需要。Judith Locke認為,過度受保護的孩子若遭遇批評或失敗,容易把結果歸咎於環境的不公,不懂反思自身的錯誤。過度受保護的孩子長大後,會漸漸發現社會並不像家長般事事遷就,容易產生挫折感。
有些家長在孩子受挫時,會選擇直接介入,以確保孩子受到公平對待。然而,這做法可能會使孩子錯失學習如何應對挑戰的機會。有些家長事事為子女張羅,在孩子遭遇批評時先懷疑外界不公,而非引導孩子反思,這可能令孩子誤以為世界應該處處遷就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會聽到家長安慰孩子時,無意間把錯誤歸咎於環境,例如「哎呀!舊石頭咁曳呀?撠親你呀?」「張枱撞倒你個頭呀?打打佢!」「杯水辣親你呀?真係唔乖呀!呵番呵番!」這樣的做法可能難以令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剝奪解決問題能力
學者Van Petegem在2021年的研究中表示,如果家長總要求環境為孩子提供「最佳待遇」,他日他們會較難適應現實世界的運作。他指出,過度保護的孩子進入職場後,可能無法接受批評和挑戰,對上司的正常指導會較難適應。
有朋友告訴筆者,他曾遇過一些家長對孩子的經歷極為敏感,稍有不滿便頻頻表達。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若過度強調外在因素,可能會使孩子錯失反思成長的機會。當孩子沒有被選為班長,那些家長就會質疑評選標準;當孩子未能在比賽中獲獎,那些家長就認為裁判對自己的孩子不公;當孩子在學校受到批評,那些家長就向學校反映,認為教師對孩子不夠公平。聽過朋友的故事,筆者不禁自我反思:身為父親,我應該怎樣避免過度保護孩子,又能維護孩子應有的權益?這實在不容易!
過度保護可能影響情緒發展
Heqing Huang的研究發現,家長對孩子控制度和干預度愈高,孩子就愈容易出現焦慮症狀,甚至會有抑鬱傾向。Heqing Huang指出,當孩子習慣依賴家長解決問題,獨立應對挑戰的能力就會下降,當面對困難時容易感到無助,傾向選擇逃避現實。
學者İldeniz Arslan和研究團隊在2023年的研究中,分析2229名青少年的數據,探討家長過度保護與青少年成長的關聯。結果顯示,接受過度保護的孩子面對挑戰時缺乏應對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持續至11至16歲,甚至更久。這些孩子做事缺乏解難能力,遇到難題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如何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
身為家長,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但如何在保護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1.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心理學家Judith Locke在《盆栽兒童》一書中指出,家長應盡量協助孩子發展五個基本技能:適應力、自律、生活常規、尊重、責任心。舉個例,當孩子跟別人發生爭執時,家長當然可以直接介入,把衝突叫停。可是,這樣就會把相應的學習過程都一併挪走。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向孩子建議一些處理爭執的方法,鼓勵孩子主導解決問題,而非第一時間介入,也不是第一時間為孩子擋開所有責任;
2. 讓孩子體驗挫折和挑戰︰輔導學者Charles Ganaprakasam的研究顯示,孩子需要在人生中經歷挑戰和失敗,才能學會調節情緒和應對困難。家長可多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嘗試新事物,倘若失敗,就是家長幫助孩子學習的好機會。在親子生活中,家長未必須要事事確保孩子順心滿意;孩子也須透過「事與願違」鍛煉面對失望,學習處理生活的高低起伏。近年許多孩子的成長都充滿儀式感,從幼稚園到小學的畢業典禮,都不乏隆重的慶祝活動。小孩在台上表演,觀眾席滿是支持紙牌,出席生日會也成了常見的社交活動。這令筆者思考,如何在營造美好童年回憶的同時,幫助孩子學習面對現實的挑戰?
3. 讓孩子理解社會規則,學習尊重他人︰孩子需要透過經歷,理解世界並非圍繞個人運行,逐漸學習尊重他人,遵守規則和社交禮儀,促進他們逐步融入社會。在平日的生活中,家長可以教導孩子人際相處間應有的禮儀,切勿以「心直口快」、「童言無忌」、「還未懂事」等原因,包裝着「自我中心」、「無禮」、「小霸王」。
讓孩子學會面對世界
過度保護雖然出於愛與關懷,但長遠而言,可能會削弱孩子的適應力、責任心和解難能力,使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難以獨立面對挑戰。有研究顯示,受過度保護的孩子較容易產生焦慮,而且在社會及職場中難以適應批評和挑戰。真正的愛,不是消除所有困難,而是讓孩子擁有獨立成長的力量。我們或許可以思考,如何在愛的同時,幫助孩子培養獨立面對挑戰的能力?
撰文︰王煒東
小學價值觀教育主任、訓育及輔導主任,服務小學教育超過20年,曾於多份報章撰文分享所思所想。香港教育大學小學教育榮譽學士,香港理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熱中鑽研腦基礎教學法和正面管教策略,為香港腦基礎認證教師、正面管教家長和學校講師、NLP高級執行師和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