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奉「博雅+專業」教育模式 校長建AI平台 全校師生得益

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啊,今日無gel頭。」香港恒生大學(下稱恒大)校長何順文在拍攝照片時突然冒出這話,在場眾人皆忍俊不禁。稍後,當看到攝影師的背包設計獨特,校長笑着對他說:「你的背包真不俗。」見微知著,他是一位和藹、不拘小節的校長,記者在整個訪問中一直有這感覺。

然而,當他談起自己的「大學之道」時──包括大學應怎樣裝備學生、面對科技如AI的態度等──神情相當凝重。為人親切,但該認真時又非常認真,令人印象深刻。

香港恒生大學是一所非牟利、私立並以博雅教育為主導的高等教育院校,提供多元化的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歷史可追溯至1980年恒生商學書院(簡稱恒商)成立之時。

原圖

親切的何校長(左一)跟畢業生自拍。(香港恒生大學圖片)

恒商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何添慈善基金會、大昌貿易行、若干恒生銀行創辦董事及恒生銀行捐資成立,在2010年改組為恒生管理學院(簡稱恒管),註冊成為非牟利私立專上學院,提供本科及以上學位課程。

2018年,經國際評審後,獲特區政府批准更改其名稱為香港恒生大學。從此,恒大成為本港12所大學中第二年輕者,最年輕為去年才升格的聖方濟各大學。

發展商科以外學科

觀其歷史,不難發現恒大與商界淵源甚深,因此尤以商學院最著名。其實,現時恒大設有6個學院,除商學院外,還有傳播學院、決策科學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翻譯及外語學院和跨學科學院,全日制學生逾6700人。

原圖

恒大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有逾6700人。(香港恒生大學圖片)

「一些人或許只記得商科。其實我來到恒大之後,主力發展的反而不是商科,因為它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何校長道。他希望將學校發展得更多元化。

何順文教授自2014年開始出任恒大校長。他於香港出生及接受基礎教育,先修畢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文學士(管理學與心理學),之後再取得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資訊系統學碩士學位、英國百蘭福特大學會計與財務學哲學博士學位,兼且具備英國、澳洲與加拿大註冊會計師資格。

原圖

恒生大學45周年校慶,何順文校長(右)主持慶祝儀式。(香港恒生大學圖片)

加入恒大之前,何教授於2009至2014年擔任澳門大學副校長(學術)一職。過去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兼公司管治與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雖然其背景和商科大有關係,但他認為「大學,特別是本科教育,其實不只為了經濟目的,或者只培養一些職場需要的人才或人力資源。大學教育目的有兩方面,包括公共及個人層面。公共層面中,一邊是社會經濟、人才的需要;另一邊是社會文化的發展。」

「博雅+專業」教育模式

何校長指出,在公共層面,大家比較看重經濟方面,好像如何幫助經濟復甦、增長。社會文化方面的角色和功能,他覺得被輕視了。

原圖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認為,學生一定要裝備好自己,當面對世界未來的變化時,仍能活用所學知識。(吳楚勤攝)

「另外,個人層面是說學生怎樣找到自己的志向、價值、滿足感、喜歡的事等……這4年裏面,除了專業訓練,其實需要很重視怎樣給他們空間去自由地思考。一方面要專業,但亦要有跨學科的知識及視野。老實說,同學讀完專科後,未必知道將來做什麼工作,可能有變數的。」因此,何校長認為可以轉移那些知識、視野、價值,非常重要。

「現在這年代已經不一樣了,同學並非畢業後很快找一份工作,然後一生人打一份工。所以政府很多時說的『職專』跟我們理念有點不同,大家根本不知道這世界會變成怎樣。」

因此,他認為同學一定要裝備好自己,將來無論科技、社會、政治怎樣變,都要很容易運用所學的知識,還需對世界有非常正面的態度。

恒大的「博雅+專業」教育模式,就是強調現在不像以前的時代,讀什麼科出來就做什麼工作。「我們反而着重核心知識和跨學科的視野,在4年裏給同學有空間思考、問問題、主動解決問題,還有將來一生人可以自己去學習,不只是『餵』一些硬知識和職場技巧給他們。」

「反而將來同學做什麼、收入怎樣,很個人的。即使不是做最讓人羨慕的工作,學生只要覺得有意義、自己開心、找到滿足感,已是最大回報。這就是我主張的大學教育。」

對恒大的「博雅+專業」模式,何校長有更多深入見解。博雅是在4年本科教育中,確保給予同學最大的空間,以及一定要從跨學科的視野,去思想現今世代許多問題,例如政治、醫療、精神健康、環境生態等。英文是critical thinking,中文叫慎思明辨,提供一個不可有太多束縛的環境,同學能夠放膽去思考,不要盲從權威、傳統及媒體。他們經過十分嚴謹的邏輯去提問,以及主動尋找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

專業也不只關於讀一門學科,如會計、工程或電腦等,而是說專業的投入、操守,還有不斷去提升自己專業的精神。

原圖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認為,學生一定要裝備好自己,當面對世界未來的變化時,仍能活用所學知識。(吳楚勤攝)

師生皆可用ChatGPT

何校長對近年大熱的AI抱持相當正面的態度。

「全校師生皆可使用ChatGPT。當時ChatGPT發布後一個月左右,我們內部已說這一定是潮流,必須給同學去學習、運用,但亦覺得在使用上要有道德操守。」故校方迅速做出一份指引,讓同學或職員使用時要遵守一些規則。

「譬如同學交功課,一定要告訴我們他問過什麼,AI出了什麼答案……必須清楚交代哪些內容由AI generate,哪些是同學自己加工,要做聲明,不可以搬字過紙;第二,我們提醒同學要好小心,因為Generative AI的答案未必準確,所以要自己負責任。」

「第三,用AI一定是幫人,不是製造更多麻煩、威脅,要使社會更加和諧、安全,讓人減少體力勞動及很routine的工作,可以有更多時間做一些AI或機器做不到的事情,例如人與人的溝通、接觸、關懷;亦提醒同學頗多細節需注意,如不要侵犯版權及私隱、如何保持獨立思考及創新的能力等。因為如習慣詢問AI後就跟它的答案去做決定,十分危險。環境、考慮因素等,可導致同一答案有不同的理解。」

他指出,AI是每一個人都要學習使用的工具,方便我們不用做那麼多Google search,可是答案出來以後,仍要不斷refine,這是一種技巧,需要學習。

行動最實際,校方建立了自己的ChatGPT平台,鼓勵師生用AI之餘,也保障他們的私隱和安全。「同學相當安心,不會擔心別人看到他問過什麼,然而交功課時一定要做(上文提及的)聲明,這是責任和學術操守。」何校長表示,在恒大讀不同科目如商科、藝術設計、新聞等,都得學會運用AI。

無可否認,AI非常強大,但他覺得人類不會被完全取代。

「取代一部分當然可以,譬如說一些機械式工作,如果AI能幫手,我們應該多點時間做創新性及對人的事情。例如教書,以前老師太忙,又要備課,又要改卷、出題目,現在有AI幫忙,可以多些時間去關心學生,跟他們聊天,了解其學習上的問題。時間用在最矜貴的地方,而非做文書、行政等工作。」何校長說。

因此重點是懂得利用AI。將來或許有些工作真的會消失,變成由AI操作,不過我們仍需找懂AI的人去處理相關事情。「懂得AI,並非要求你能開發它,而是起碼知道它能幫你做什麼,以及有何限制。」

何校長覺得,科技最終目標是讓人類得益,而現時已經相當講究普惠的概念,即大家有公平機會共享AI等新科技。如過只讓富有人士或國家才可使用,那麼該科技只會令人類社會更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