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禮尚儀:中國古代語言的委婉之道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中國古代文化巡禮#

「黼黻聖猷,謂言之不文,則行之不遠。」(陸游《嚴州到任謝王丞相啟》)

語言的委婉之道,是以含蓄、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可能引起尷尬、不適或不敬的內容。委婉語是一種廣義的語言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根基深植於儒家禮制與等級制度。其產生既源於社會規範與語言禁忌,也反映了古人對禮儀的高度重視。

一、委婉語的出現與發展

中國古稱「華夏」,素有「禮儀之邦」之譽。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人們在言談中必須慎言慎語。委婉語非直言之辭,而是含敬意、避鋒芒、寓情理。同時,早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有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強調語言應當修飾得體、含蓄中正。委婉語正是在這種語言觀念下逐漸發展而來。

委婉語的出現,回應了避諱的社會需求,也反映人情之溫與人際互動的精緻處理。其融入以儒學爲核心的中國禮教傳統,成為古人言行一致、內外兼修的體現。由此,委婉語廣泛滲透於日常交流、文學作品乃至官方文書之中。

二、委婉語的典型運用及其文化內涵

1. 等級分明:辭章間顯尊卑
《公羊傳》有言:「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在森嚴的禮教制度下,「名諱」是最常見的避諱現象。皇帝之名須避,聖賢、官吏、父母、師長亦然,甚至同音或相近字也常以「改字」、「通假」、「空字」等方式處理。

避諱始於周,行於秦漢,盛於隋唐,嚴於兩宋。例如「驚蟄」原稱「啓蟄」,因避漢景帝劉啓之名諱而更名爲「驚蟄」;宋代州官田登,因諱其名「登」,命地方文書不得書寫「燈」字,上元節放花燈的告示改作「放『火』三日」。

關於死亡的表達,《禮記.曲禮下》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由此可見, 死亡在古代不只是自然現象,更被看作社會階級制度的延伸,即便死後也須「以禮而分」。

2. 身體之隱:穢語不彰,禮義存焉
古人尤重身體之尊,《孝經》所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身體隱私之事尤為諱言。例如女性生理期稱「癸水」,源於《黃帝內經》中「天癸至」之語,用先天之水隱喻女性生理現象,含蓄而得體。

又如《史記》中載:「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以「矢」代穢詞「屎」,便是以文雅之辭涵蓋粗俗之意。這類語言運用,與其說出於禮教約束,不如說反映出中國文化中對「潔淨」、「含蓄」的身體觀念與修辭美學的強調。

3. 婉辭之美: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
委婉語重點在於語言美化、情感表達,是文學美學的重要一環。以「死亡」為例,古人常以含蓄之修辭,傳達哀思與敬意,既避其痛,又寓其情。例如《封神演義》第三十回「香消玉碎佳人絕,粉骨殘軀血染衣」以「香消玉碎」比喻女子死亡,賦予其一種飄渺脫俗的美感,為死亡注入審美意味。

此外,文人早逝常稱「玉樓赴召」,既有悲愴之感,也隱含對才華的敬仰;談疾病,則言「膏肓之症」;悲才子命薄,則嘆「蘭摧玉折」。《紅樓夢》中描賈瑞之死曰「自尋短見」;詩文中亦常見「共赴黃泉」等辭,皆「非不言其事,而是不直其辭;非不通其情,而是避其痛」。如此委婉,展現了古代文化中「婉而不露」的美學追求,細緻入微地照拂人性與人際禮儀。

三、委婉語的禮教文化映射

委婉語的盛行,深受儒家禮教影響。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儒家思想強調「尊卑有序」、「親疏有別」,凡對君、父、師之稱,皆須避名諱。例如丘姓避諱孔子的名字「丘」而改「邱」姓。此等避諱詞,是委婉詞的一種特殊子類,正是上述等級觀念與人際倫理在語言層面的映射。

「避實就虛」為不直言的語言策略,例如賦予死亡文學美感,或以「更衣」、「解手」、「出恭」代替人體排出物,這種語言形式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和而不傷」、「敬而有別」的人際關係哲學。

委婉語是中國古代漢語中的重要語言現象,關涉等級與身體倫理。通過婉轉含蓄之語,古人既體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禮教的遵循,也表達了深層的情感與美學追求,使語言之「文」與文化之「禮」深度融合。

 

撰文︰
李雨霏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應用語言科學博士生,研究領域為語言與身份建構。

梁慧敏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副教授,中國語文文學碩士課程主任。曾任香港考評局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科科目委員會委員。

#梁慧敏# #李雨霏# #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