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普及、ESG成為決策核心的當下,企業正面臨兩項結構性挑戰:
一方面,Z世代與即將崛起的Gen Alpha世代,對工作的期待已大幅轉變。吸引與留住這樣的年輕人才,除了薪酬與彈性工時,將會是企業是否具備「行動上的可信度」。
另一方面,ESG 不單是作為年報的一個披露要求,更是實質牽動策略、營運、供應鏈與品牌信任的決策架構。傳統的專業知識與管理經驗已不足以支撐跨領域、跨世代、跨時間尺度的抉擇。
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與人才都必須掌握一項新素養——ESG推理力,或稱 RQ(Reasoning Quotient,推理商數)。
繼IQ、EQ後下一個能力指標
如同 IQ(智力商數)代表邏輯分析能力,EQ(情緒商數)代表人際理解與自我管理,RQ則衡量一個人在面對不確定性、價值拉扯與永續壓力時,整合資訊、理解脈絡、做出平衡決策的能力。
具體來說,它是一種橫跨商業、永續、倫理、風險、溝通等多維角度的判斷力,尤其適用於今日複雜的ESG情境。
我們把RQ的能力結構劃分為三個核心維度:一、情境分析與判斷力:能否把數據與場景結合,提出具洞察力的推論與建議?二、倫理與系統思維:能否看見部門、利害關係人與長期影響之間的結構關聯?三、溝通與影響力:能否將複雜推理轉化為跨部門共識與決策行動?
誰需要RQ?為什麼現在特別重要?
對年輕人來說,RQ將是職涯必備的底層思維。學歷不再足以讓人脫穎而出,真正有價值的,是能否快速看懂複雜情境背後的結構問題、平衡多方觀點,並提出合理主張。無論你是新鮮人還是實習生,具備高RQ代表你能更快進入戰略層次的對話。
對現職員工來說,RQ是轉型時代的基本功。永續轉型、跨部門合作、ESG壓力測試,都是現代企業的新常態。能否看懂政策與市場動向、理解新KPI背後的風險邏輯,並協助管理層提出解方,正是中階主管與高潛人才脫穎而出的關鍵。
對企業組織來說,RQ是未來領導力的篩選標準。企業不僅需要「執行效率高」的人,同時在尋找能夠理解全局、在多元價值中提出平衡選擇的人。把RQ納入選才、培訓與升遷制度,正是打造具適應力與責任感團隊的開始。
為什麼傳統能力不夠用了?來看三個場景:某供應商在環境績效優異,但在勞動條件上有爭議。若終止合作,將延誤交付;若繼續合作,品牌可能受損。你如何分析風險?又會如何向管理層或客戶說明?一家治理良好的企業投入高耗水農業,但所在地水資源緊張。從ESG角度看,這樣的策略是否符合投資人與監管的期待?長期風險如何評估?
ESG評分出現下滑,你需要協助董事會理解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並提出具體、可執行的策略調整方案。你該怎麼說服他們?如何讓不同部門協同「落地」?
這些場景都不是標準答案的選擇題,而是綜合思考力的比試場。這,就是RQ。
推理深度才是最稀缺能力
AI會寫報告、跑模型、產出建議,但「什麼才是值得做的選擇?」這些問題,仍然要交給人來回答。
能回答得好的人,會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