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初心與責任:從交流中的觀察到反思

2025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正向育苗心得#

筆者一次到內地參加教師交流,觀察杭州某小學的小息運作模式。那小學校園很大,有一個近乎標準大小的運動場,跑道上有一群學生在自由奔跑比併。校園內正門旁有一個兒童遊樂場,大小就像我們在香港屋邨所見的一般大,學生們爬高爬低,你追我逐,以奔跑和跳躍展現童真和活力。令人驚訝的是,現場沒有教師監督,也沒有提醒聲。

這個情景令同團近百名香港教師感到驚訝,彼此展開有關教師責任的討論。為確保學生安全,我們的校規通常會規範學生的活動,教師也會在校園內當值,確保學生的安全。當學生做出稍具風險的動作時,我們會立刻提醒,希望營造「零風險」的校園環境。相信教師同工都同意,小息時孩子的同儕互動,是發展正確價值觀和共通能力的重要途徑。以安全為核心的管理能大大減低孩子受傷的機會,但當安全係數超過實際所需,孩子的全人發展就會相對受限制。

筆者逗留在那所杭州的小學共兩個多小時,經歷了兩個分別約半小時的小息,看到孩子在校園每個角落玩遊戲。筆者反覆自問:在香港,我們應如何平衡學生成長、校園安全和學校責任?

孩子安全:從放手到保護

近年社會對兒童安全的關注顯著提高,稍稍觀察孩子的遊戲生活和周遭環境,就不難察覺社會對安全要求的改變。早年的遊樂場設施多以金屬為主要材料,滑梯、攀爬架的高度也比現在的高。今天的遊樂設施以塑膠為主要建材,高度不比從前,設計上也較多考慮兒童的安全。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孩子窒礙孩子發展自我保護的能力。有時我們看見孩子向前跌倒,卻不懂用手按地防禦;看見孩子快要被別人撞上,卻不懂用手把危險擋開。新一代在缺乏挑戰的環境中長大,可能無法發展應對風險的能力,這點值得筆者深思。

安全、成長、責任的平衡取捨

小息時孩子都需要走動「鬆一鬆」,找兩個玩伴玩集體遊戲。集體遊戲有益身心,但走動也帶來受傷的風險。風險不完全於孩子無益,孩子在遊戲中經歷小碰撞,是珍貴的學習機會,能有助他們提升應變能力和心理韌性。此外,集體遊戲能裝備孩子的生活技能。以「123紅綠燈」為例,學生能從遊戲中學習守規,經歷與人合作、溝通、協商,提升社交能力。

然而,安全隱憂也是我們的重要關注。學生可能因追逐跌倒,或因爭搶遊戲位置發生肢體摩擦。這些風險雖難以完全避免,但身為教師,我們必須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保留孩子的活動空間。當學生受傷,無論是輕微擦傷或較嚴重的事故,教師都須向家長交代,學校亦須回應社會關注。撇除交代和回應這些外在因素,學生的安全始終是我們最着緊、最上心。

保障學生安全為先 避免事後責任為次

為照顧學生,教師在小息期間輪流當值,監管學生活動。當值安排的原意當然是保護學生的安全,但法律責任和社會期望也是學校必要考慮的事情。參觀當天,當看見杭州的學生在校園自由玩耍,有同工問:當值的意義是避免意外發生,還是避免事故後的責任糾紛?個人認為,答案當然是出於對學生的愛,但避免負上法律責任,也是學校很實際要面對的關注。那麼,下一條兩難問題就是:當學校面對社會的期望時,當值教師如何在降低風險與促進學生成長之間取得平衡?這不僅是對教師的挑戰,也是對教育體制的考驗。教師需要在校園安全、學生成長與法律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以下是筆者正在反思的方向:

.當值教師的角色:當值時,教師的角色不是操控學生,而是推動學生全人發展。學生安全當然重要,但同時孩子的全人發展也十分重要。在合理安全的環境中,教師應該多讓學生跟同儕走動、互動;
.教導學生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與其完全禁止學生進行有風險的活動,不如讓學生從同儕互動中學習自我防禦。讓學生逐步理解生活本就有風險,從集體活動中學會自我保護和約束;
.劃出安全的互動區域:為學生設立專門的活動範圍,向學生介紹具體的安全指引,指導學生遵從,讓他們既能享受遊戲的樂趣,也能降低意外風險;
與家長建立風險共識:父母關心子女屬天經地義,教師應該多跟家長保持有效且誠懇的溝通,讓家長明白學校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同時,也有責任讓學生透過同儕互動,達至全人發展。

以學生為本的安全與成長觀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在學生的安全和成長間找平衡。既要保障學生安全,也要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從同儕互動中學習生活技能。教師的責任是保障學生安全,但安全的定義不是消除所有風險,而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既安全,也能促進成長的環境。

這次交流提醒我:在回應社會期望的同時,教師的專業判斷同樣重要。我們應該在安全與成長之間尋找最佳平衡,讓學生在受保護的環境中學習,也在合理風險中成長。畢竟,「一切以學生為本」,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初心。

 

撰文︰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價值觀教育主任、訓育及輔導主任

#王煒東# #價值觀教育# #教育心得#